竟老朱对子孙的处罚也就那样,他担心的是王俭和戌字百户的兄弟们。
若歙之松萝,吴之虎丘、钱塘之龙井……这是朱元璋最喜欢喝的三种贡茶,并且因为他要求的质量高,所以能贡入宫中的数量极少。
“臣领命……”李景隆作揖应下,随后又道:“陛下让臣督平倭事宜,臣自然当肝脑涂地,不过眼下已经入冬,臣担心甘肃及西宁一带的羌人和番人会发生叛乱。”
朱允炆还在猜想,朱元璋却在李景隆转述完了朱高煦的话后开口道:
“魏国公珠玉在前,我自然不愿意落人之后,因此特来询问殿下平倭详解。”
“只是让他给朕记住了,若是因他阳奉阴违而导致金州事件重演,那朕就只好出兵了。”
瞧着他,老朱打心底的高兴,毕竟这是他留给朱允炆的卫国良将,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他父亲李文忠,但足够为朱允炆守下江山。
说罢,他也手将那小箱子打开,却见里面摆放着十根拇指粗的金条。
“高炽,你也不用太担心,想来爷爷很快就会解除禁足的。”
要知道便是走南闯北的他,也只是了解辽东东边的近海情况罢了。
分析完一切,朱高煦也继续给出建议:“只要能封锁这两条海路,然后着重在朝鲜全罗及辽东金州近海一带搜寻,想必很快就会有所收获。”
李景隆的话说完,旁边朱高炽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对面的朱允炆更是已经想到了朱元璋要解除朱高煦禁足的口谕。
至于靖难之役,朱高煦复盘多次,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如自家老爹一般能击败李景隆。
朱高炽低着头站在原地,朱尚炳与朱济熺则是小心翼翼的起身朝朱允炆作揖离场。
对此,李景隆也没有否认,而是点头承认道:
这样的话,让殿内坐着的朱高炽喜出望外,便是连朱济熺和朱尚炳都觉得朱高煦的解禁或许不远了。
拥有三百万人口的朝鲜,也能拉出两万骑兵和数万马步兵,并且由于朝鲜地形问题,深入朝鲜作战必须要面对严苛的后勤问题。
老朱一手调教出来,留给朱允炆的征虏大将军,在永乐一朝多次被弹劾,不得不避难于家中,直至永乐末年才病逝。
“臣去二殿下住处时,他正在书房看书,院内还比较安静,与臣对话时的言行举止也都井井有条,臣以为二殿下应该是悔过了。”
要是李景隆没有得了朱元璋的准许,那不仅仅是他要受罚,朱高煦和王俭他们也要跟着受罚。
“今日辽东都司金州中左所送来消息,言中左所被倭夷入寇,全所被屠杀掳掠,只留下一片白地。”
李景隆笑着开口,自己也端起了盖碗,如猛虎细嗅蔷薇般轻轻嗅着那淡淡清香。
面对李景隆,朱元璋同样展现出了对家人的感情,但李景隆却没有立马起身,而是毕恭毕敬的向朱允炆、朱济熺等人行礼过后才起身。
如果不是李景隆突然出现,现在的他还好端端的在书房里看书呢。
明代一斤十六两,按照林五六的估计,这里起码有十六两黄金,市面金价折钱后差不多价值三百多贯。
无聊的时候,他就喜欢用手指头四处翻翻,所以才能记得大致的情况。
他的这个问题很关键,毕竟如今他这里除了朱元璋恩准的人以外,剩下的就只有戌字百户的兄弟可以来。
“因此,必须造大船、多配火炮,重设澎湖巡检司,日常在澎湖巡检司巡检才行。”
只是半个时辰,他便在西华门下车,步行前往了武英殿。
后三人心里疑惑,但朱允炆却十分清楚,能由李景隆在武英殿内提起朱高煦的名字,想来朱高煦很快就要解除禁足了。
待他们消失在殿内,朱允炆才缓缓起身,顺带瞥了一眼朱高炽那边。
这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毕竟在他原本的预估里,朱高煦顶多就会被禁足一个月,因为之前比他还过分的一些藩王,也只是禁足了一个月,他应该也不例外。
“或许对于爷爷来说,高煦并没有那么重要……”
“召曹国公李景隆入殿”随身太监得了准许,当即唱声召入李景隆。
诸如甘罗、霍去病,朱文正等人,也不过只是在军事和政治单独一方面有建树,而他虽然在单一方向不如以这些人,可他胜在全才。
朝鲜会拒绝大明的要求,而大明如果一意孤行,那恐怕李成桂终将与大明刀兵相见。
“殿下,这是曹国公让人硬塞给您的。”
伴随着武英殿门口的亦失哈唱礼声响起,殿内的众人手中动作停止,纷纷看向了门口,只有朱元璋轻声回应:“召”
“殿下确实如宫里传出来的一样,知晓中外各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