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有五十名健妇熟练的用绊甲绦串联甲片。
“这样的速度,每天能串联出几套甲胄?”朱高煦看向苏吏目询问,他也如实作答:
“只要甲片足够,五个人一天能串联出一套,这里每天能穿出十套甲胄,其实和打造甲片的速度差不多。”
闻言,朱高煦颔首没有多说,而是走出这里前往打造兵器的地方。
由于兵器容易损坏,因此打造兵器的院子格外宽大,二十名铁匠在这里敲打出枪头与短刀短锤,朱高煦看到后也对苏吏目说道:
“城里的长枪太轻,你让铁匠给我打一杆十五斤重的丈六铁枪,再打一把三尺六寸的十斤铁锏。”
“这……”苏吏目惊诧的看向了旁边的林粟,林粟却笑道:“打啊,殿下力气大,徒手拎着我当兵器都行。”
朱高煦天生神力的这件事在戌字百户的老兄弟们之间不算秘密,毕竟当初看守他的时候,每日都能看着他抱着一百五十斤的石桌练武。
这还是去年的事情,如今过了一年,朱高煦愈发高大,手头的力气也更难揣摩了。
只有亲眼见过的人,才会相信朱高煦的能使十五斤的兵器。
就朱高煦的自己也不由感叹自己这具身体是老天赏饭吃,尤其是自己来到后,这具身体的力气恐怕比前身在历史的力气还要恐怖。
前身的朱高煦四十六岁还能在双手被绑住的情况下举起三百斤的大缸,而如今的朱高煦还不敢托大,但用来练武的练武石已经有二百斤了。
十五斤的长柄兵器对他来说正好,十斤的单手短兵也是如此。
虽说看去没有说书中动辄数十斤来的吓人,但放在真实的战场,十斤的短兵便是身披重甲的精锐步卒看到也得肝颤。
苏吏目按照朱高煦的话去招呼,却不想被招呼的几名铁匠也一脸狐疑,直到知道这兵器是渤海王使用才放下了这份心思。
身大力不亏,朱高煦那高大魁梧的模样使用这样的兵器倒也并不奇怪。
铁匠们按照苏吏目的话去打造兵器了,朱高煦则是在随后带着亦失哈和林粟他们出了军械坊,来到了街道。
在吉林城的街道,每到午后就能看到数百健妇掘土,按照石匠的要求来建设朱高煦标准中的下水道。
水泥的产量虽然不高,但由于明代石匠拥有石砌技术,所以对水泥的需求降到了最低。
这种石砌技术朱高煦只在后世的大理、丽江等地的白族村落见过,却不想这门技术在明代却是一项普及的技术。
想来,兴许正是明代匠人带往云南,之后在大理、丽江等地发扬光大的。
“今年的下水道和水泥路铺设八里,明年再继续将城内其它空地陆续铺设,顺带修建房屋,这城中足够六七千户居住,都得利用起来才行,到时候有移民北,倒也有屋子直接入住了。”
朱高煦对亦失哈交代着,亦失哈也将他说的话纷纷记下。
在交代了这些事情之后,朱高煦带着他们出城了吉林城背后的炮台山。
炮台山和桃园山与吉林城互为犄角,山顶的军堡与火炮可以极大牵制前来进攻的敌军。
由于此山基本由灰棕壤和花岗岩勾陈,所以想用挖地道进入军堡根本不可能。
此山较吉林城高出三十余丈,距离吉林城不足二里,山以南侧斜坡为主,北侧陡峭难攀,所以想要进攻山顶的军堡,得绕一圈路才能攻入。
不过它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由于结构问题,炮台山军堡无法掘井,因此只能每个月固定储存淡水。
朱高煦与亦失哈他们来到军堡的时候,在这里驻守的只有一队小旗,也和军械坊的兵卒一样,采取换班来读书学习和班值。
军堡的面积不大,东西南北各二十步,占地一亩四分。
堡高两丈,宽一丈八尺,有垛口三十六,箭楼四座,洪武铁炮四门。
除此之外,还有仓库一处,水库一处,分别能存储三百石粮食和五千斤水。
真的打起来,这里面的粮食还好说,水却只能供一百人撑下一个月。
不过朱高煦也不在意,他并不认为在这东北大地有谁能来进攻吉林城。
北边的西阳哈只要不是瞎子聋子,恐怕已经知道自己六百兵卒入驻吉林城的消息了。
西阳哈不敢入侵,那吉林城就没有敌手,自然也用不到炮台山和桃园山两座军堡。
只是西阳哈不来入侵,朱高煦却要想办法找回场子。
走到一处箭楼,朱高煦望着跟来的林粟和亦失哈,他一边眺望北边的吉林城和松花江,一边询问道:“北的路都打探好消息了吗?”
他这话一出,林粟就看向了亦失哈,亦失哈也不负众望的作揖道:
“从吉林城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