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朱允炆这模样,群臣纷纷唱礼,只是在他们唱礼喝彩的时候,朱高煦也带着他麾下四万兵马抵达了三万卫。
旌旗招展,在风中猎猎作响。
四万余渤海大军抵达三万卫城外扎营,随军南下的那一千多辽东官兵总算回到了辽东,他们的家人大部分都在三万卫,因此来到这里,确认了家人无碍后,他们便连忙回营表示投效。
加上他们与三万卫原来的守军,朱高煦的靖难大军已经达到了四万三千之巨。
“殿下,幸不辱使命!”
三万卫指挥使衙门内,当刘昭将代表三万卫的《黄册与《粮册交出时,朱高煦也没有食言,当即开口:“今日起,你便是三万卫的指挥使,与你南下之人,与你大开方便之门者,皆按我承诺的拔擢!”
“谢殿下恩!!”
刘昭身后许多朱高煦熟悉的面孔纷纷作揖,显然这才刘昭能顺利拿下三万卫,少不了他们的助力。
“三万卫内三千兵卒与之前北上的那一千多兵卒尽数交给你们统辖,官职升上去没兵的不用担心,吴高不足为惧,你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兵马了!”
朱高煦承诺过后,也入座了衙门内主位,示意他们坐下。
一些官职低于指挥使的人识趣退下,最后留下的只有女真八卫,汉兵五卫及神机三营等十六位指挥使。
望着这壮大的队伍,朱高煦喜于言表。
他当着众人的面翻看了两本文册,大致了解了三万卫的情况。
“粮食运五万石北上给吉林城,刘昭你派五百兵马护送。”
朱高煦看向刘昭,对其开口吩咐,随后继续道:“剩下的两万五千石粮食和二千石豆料,留下一万石粮食给三万卫的军民以备不时之需,其它的我们带走。”
朱高煦安排着一切,这批粮食豆料,差不多可以让全军吃上半个月。
算上之前消耗的,他们应该还能撑四十天左右。
四十天内,他必须拿下吴高。
“整兵训练,另外搜查三万卫城内的行商,若是有押运粮食前来的行商,从府库之中那两万贯钱中拨去给他们,将他们的粮食收购。”
朱高煦交代着,刘昭却作揖道:“殿下,末将已经查过了,城中有行商十二支,可是粮食都被南兵提前买走了,如今除了军户们手中的粮食,便只剩下府库中这点了。”
“无碍……”听到这消息,朱高煦也不在意,而是对随着自己南下的长史孙铖交代道:“你带着你手下那帮人从即日开始帮三万卫百姓削除军籍,恢复民籍。”
“另外按照老规矩,从当下那四千多人里选出三千锐卒,每人授十亩参军田,剩下十二余万亩耕地尽数发给城中两万六千余百姓,耕牛挽马也按照吉林城的规矩下发。”
“若是耕牛挽马不足,那就从吉林城那边调,正好趁着运粮过去,将挽马耕牛带来。”
吉林城十七万百姓,却有耕牛挽马骡子合计八万余头、匹,本就十分饱和,带个几千头南下不是什么大事。
“殿下,这均田之后,三万卫的粮食如何自处?”
孙铖询问关键的问题,要知道在渤海因为粮食获取困难,因此渤海只需要记下每家每户分田数量多少,并不用按照田地产出来分配粮食,而是统一的交出口粮。
这样大锅饭的制度,只适合开荒时期的渤海,却不适合三万卫,因为三万卫的田地中不止有军屯田,还有独属于军户的余田。
余田虽然被课以重税,但收获的粮食起码都是军户家属自己的,这是渤海不曾有过的现象。
孙铖询问,也就是询问朱高煦是否要定下渤海自己的赋税制度。
这个问题,朱高在入关这一路上便已经想过,因此他开口说道:“从今年秋收起,各家各户各自收获自家所划田地粮食,每亩土地就地征收正赋,赋率为五赋一,其余过往杂税皆摒弃。”
二更应该在十二点左右写完,因为要弄三都司的局势图给你们看,更新会稍微晚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