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驰骋淮南
清晨、在朱允炆与群臣讨论的同时,经过一夜休息,朱高煦算是养足了精神。
随着他走出屋舍,街道上充斥着许多兵卒。
渤海四万两千兵马,已经有三万渡过了黄淮水道。
先渡河的兵卒已经穿戴甲胄防守,后渡河的兵卒则是沿街盖着毡子休息。
渡口的房屋有限,并不是所有兵卒都能进入房屋休息,不过从房屋休息起身的兵卒,会叫醒沿街睡觉的兵卒进屋休息。
每间房屋,至少挤着十几二十人。
朱高煦休息的很好,因此简单吃过了些军粮煮沸的稀粥后,他便一直在一个无主的茶棚下坐等大军全部渡河。
他预先设想的是要在云梯关耽搁两天,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赶在黄昏前让全军渡河应该不是问题。
“殿下,您醒了?”
孟章带着赵牧、塔失等人从街道远处走来,在见到坐在茶棚下的朱高煦后,他们连忙小跑过来。
“正午前,剩下的能渡过河吗?”
朱高煦直奔主题,孟章却摇头:“起码要到黄昏,我们手中渡船不够。”
“嗯……”朱高煦颔首,而后又问:“朱成功、崔均他们在何处?”
“按照您昨夜休息前的吩咐,他们在海上休息,留了一艘船在云梯关的渡口等您消息。”
“好,我先想想……”
得到答案,朱高煦开始思考如何渡过长江。
从四川到东海,数千里长江水道成为隔绝南北的天险,哪怕到了二战时期,控制长江上游的势力,依旧能给下游造成不小的麻烦。
二战之后的渡江战役,明明南方已经无法组织战略性的有效防御,可依旧带给了渡江大军不小的伤亡。
鸦片战争时,如果不是清廷不重视,连英军舰队探查长江水文都不加阻止,那英军也不会那么轻易的就能拿下镇江,停泊南京。
相比较之下,朱元璋的眼光就比较长远。
老朱由北向南的三重防御体系朱高煦自己很了解,对于老朱布置的长江防线,他更是无比清楚。
兴许是当年李察罕带给老朱的压力太大,因此在构筑长江防线时,老朱对江北始终是留了一手。
首先在江北之地,能独自建造超过一千料大船的船厂很少,老朱几乎将善于制造千料船只以上的工匠,全部迁徙到了江南。
因此,就造船业来说,江北完全造不出能与江南比拟的战船。
此外,老朱还在长江南岸和长江之中的沙州修筑炮台,合计三十六岛,七十九处。
最后,在城池修建上,虽然京城的外城郭是夯土城墙,只在城门处修建了夯土包砖的城墙,可内城却是实打实的夯土包砖,甚至部分重要城段是用青石条垒砌起来的。
如果说夯土包砖的城墙,朱高煦还能依靠舰炮破坏,那对于青石条垒砌的近长江内城段,他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这些城段,哪怕到了二战时期,都得靠工兵爆破才能炸毁,就他手上的滑膛炮想要打垮这些地方,即便把炮弹打完也没用。
因此,老朱对长江或者说京城的防御,可以说做到了这个时代的极致。
即便北兵南下,也无法建造出大于江南的战船,而这个时代的水战,主要还是以短兵接舷作战为主,火炮只在船首和船尾放置。
如果不是朱高煦提供设计理念,那平倭水师也不会在左右船舷开炮口。
城隍岛海战,渤海军能赢的很大部分就是长江水师许多战船的火炮设计依旧还是老式,所以他们虽然船多,可火炮数量却不足渤海海军的二分之一。
所以在老朱的设计里,只要江南建造的战船比江北大,江北就很难渡过长江。
即便他们能渡过长江,可长江沙州与南岸的炮台依旧能阻击他们。
这样的设计,让北军即便拿下扬州,也无法从扬州渡江,从而登陆江南镇江。
这套体系,不管是对付江北还是江口,都十分好用,唯一的缺点就是上游的湖广,而这也是朱允炆要削藩湘王的原因。
只是他没想到,削藩削的弄巧成拙,直接把朱柏给逼死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有朱元璋的这套体系在,只要水师不出现问题,那江南就只需要看好湖广、四川就足够,不用担心近在咫尺的江北。
正因如此,即便历史上盛庸已经在六合及浦子口失利,朱允炆却还在试图和朱棣谈和,同时让齐泰、黄子澄回家募兵,因为他知道朱棣无法渡江。
然而,陈瑄的倒戈这种戏剧性事件让朱允炆的如意算盘打空。
自古以来,北军哪怕饮马长江,可长江有水师,往往都能建立奇功,因此南军水师的集体倒戈可以说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