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4章 试点四川  靖难攻略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你派人询问他是否愿意出任四川承宣布政使,若是愿意便将他带来。”

朱高煦说罢揉了揉眉心,亦失哈也躬身作揖,派人去请蹇义。

休息了片刻,朱高煦继续投入政务之中,直到半个时辰后才听到了脚步声。

亦失哈看了一眼殿门,随后对朱高煦开口小声道:“殿下,蹇义来了。”

“请他进来吧。”朱高煦头也不抬的吩咐,同时加紧将手中奏疏处理。

十几个呼吸后,等他再抬头时,已经进来等了许久的蹇义才躬身作揖:“吏部左侍郎蹇义,参见殿下。”

东宫不兴跪拜的消息早已传出,蹇义自然也没有进行五拜三叩。

“赐座。”朱高煦吩咐亦失哈一声,随后看着蹇义坐下才开口道:

“我一直觉得,为官者要做的就是造福百姓,其中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自己、家乡、天下。”

“当然,你也可以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对照。”

“我听亦失哈说你是巴县人,而且我爷爷与父亲也多次夸赞你,故而想让你担任四川布政使。”

朱高煦说罢,坐视蹇义态度,而蹇义也沉默过后开口道:“臣斗胆询问殿下,这个四川布政使与现在的四川布政使有什么区别。”

“自然是有的。”朱高煦并不遮掩,而是直截了当道:“若说山东是新政的北方试点,那四川就是新政的南方试点。”

将四川作为南方试点,这是朱高煦深思熟虑后决定的,因此面对蹇义的询问,朱高煦也解释道:

“我翻阅古籍,四川人口从南宋巅峰时期的一千三百余万,骤降到蒙元一统后的五十余万。”

“明夏时期四川稳定恢复到七十五万,之后又被朝廷接手,历经二十二年时间才恢复到一百四十六万口。”

“虽说眼下还没有清查人口,但按照过去的增长速度来看,现在恐怕已经恢复到了二百万口。”

“至于耕地,南宋巅峰时期,四川的耕地在二千二百余万亩左右,而洪武二十四年所写为一千零七万亩,实际恐怕不下一千二百余万。”

朱高煦先说了四川的人口和耕地情况,然后才说起四川的新政问题。

“我准备让曹国公将贵州宣慰司等地的百姓迁移至四川,充实四川人口,并在四川大开官学,对四川的吏治进行改革。”

“以四川之口数,最少需要五千名吏员和六百名官员才能处理好政务,并且能将田亩丈量,取消杂项,施行十税一的田赋与商税,降低百姓负担。”

“除此之外,贵州宣慰司及四川东南的长江以南部分地方也要划归贵州,以减轻四川行政压力。”

“这些做好之后,四川也应该开办义务官学,只收取书本费,不收学杂费,免费为学子提供一顿午饭。”

“我想,这些东西都是能降低四川百姓负担的政策,如果由你这个四川人操持,那四川百姓的接受程度也会高些。”

“况且,四川的乡绅富户势力不大,无法与朝廷对抗,四川的新政会比山东施行的更快更好。”

朱高煦说完了自己想说的一切,蹇义全程听完,不得不佩服朱高煦对四川的古今了解。

作为吏部左侍郎,山东新政他自然一直在关注,同时也看到了许多好处。

不得不说,提升吏员待遇确实增加了开支,可官派吏员也减少了贪腐案例。

大明在洪武年间虽然田赋定额三千万石,可实际上百姓承担的却是四千万、五千万乃至六千万石。

因为胥吏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他们发明的“淋尖踢斛”可以说坑害了无数百姓。

这种情况不止是大明存在,而是历朝历代都存在。

自古而今,许多皇帝只看纸面收税,觉得自己不过每亩收二三十斤米,怎么就会让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可实际上,他们收的这二三十斤米,是下面那群胥吏盘剥吃饱过后的残余,二三十斤米的背后可能是五六十斤,乃至上百斤的税收。

土地兼并其实并不可怕,交不上税才可怕。

地主雇佣佃户也并不是那么黑暗,大部分地主还是知道体恤佃户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长久。

不过对于胥吏来说,大地主他们惹不起,那就只有去盘剥中小地主和富农。

在胥吏的盘剥下,当这群中产被慢盘剥灭亡,那连带的大量佃户也失去了活路。

土地撂荒、揭竿而起就是常态。

整顿吏治,这才是一个王朝能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而这个办法朱高煦已经给出来了。

关外的教学方式加上成体系的培养,可以说关外每年都能踊跃出大量需要养家糊口向上爬的学子。

只要能为他们安排工作,他们就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