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两个大粮仓供给西南大军,对云南和广西进行改土归流。
北方的饭因为环境问题,大明朝吃的再多也容易吐出来,可南方就不是这样了。
“就按照你的意思朱批吧。”
朱棣见朱高煦似乎在思考什么,当下朱批了奏疏递给王彦,同时开口说道:
“解缙这帮蛮子从北边往南赶了这么久都没回来,没他们帮忙处理奏疏,倒还真是有些麻烦。”
虽说殿阁大学士只负责整理和提出建议,但光是这两点就能为皇帝本人减轻不少负担。
习惯了殿阁大学士这个制度后,突然离开了他们,朱棣还真有些不适应。
“殿阁大学士的制度不错,不过还需要设下规矩。”
朱高煦想起了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的原因,因此不忘提醒朱棣。
“什么规矩?”朱棣喝了一口茶,心不在焉的询问。
“不得以六部官职担任殿阁大学士。”朱高煦沉声开口,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
“这殿阁大学士若是再加上六部尚书的官职,那权力便会变大,虽说无法制衡皇权,不过也会带来不小麻烦。”
那麻烦可不算小……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不免想起了明代中后期,内阁对皇帝阳奉阴违的那些事情。
对于朱高煦来说,殿阁大学士就老老实实的保持现在的位置就行,不要再进一步,也不要往后倒退。
“对了,西边的事情,你有什么消息吗?”
朱棣突然想到了西边的事情,显然是在询问帖木儿国的问题,对此朱高煦则是回忆了一下自己前世所记得的一些事情。
他如果没有记错,帖木儿死后,帖木儿帝国陷入了内乱,原本是两个孙子辈的在争斗,后来混入了一个儿子辈的沙哈鲁。
期间发生什么,朱高煦不记得细节,但他记得最后是沙哈鲁夺得王位,帖木儿帝国在他的管理下也算蒸蒸日上,国内经济得到恢复,并且与大明经济、文化往来十分频繁。
相较于帖木儿,沙哈鲁的上台对于大明来说倒算是一件好事。
“眼下帖木儿国陷入内斗,帖木儿的两个孙子正在争夺王位,国内战乱不休。”
朱高煦简单和朱棣说了一下帖木儿的情况,朱棣听后捋了捋大胡子:“这样的话,俺们支持谁比较好?”
“不用支持谁,只需要安静等待就足够。”朱高煦说着,同时也想到了安南和南洋的事情,所以与朱棣汇报了一下。
“近来两年,广东与福建迁徙安南、旧港、吕宋的百姓不在少数。”
“光从去年的情况来看,迁徙安南的百姓数量多达五万余人,基本编入了卫所,均分了屯田。”
“眼下,朝廷在安南已经有大小十五个卫,军户八万余户,三十余万口。”
“除此之外,旧港和吕宋的口数也分别达到了前者五十八万余口,后者七万六千余口。”
“不过,旧港近五十八万口中,有近八成都是当地的土民。”
朱高煦说罢,朱棣也略微诧异:“南洋贫瘠之地,也能养活这么多人,这倒是俺没想到的。”
“南洋之地主要是疟疾与瘴气多。”朱高煦解释道:“如果能从东州(南美)带回可以减轻疟疾症状的药材,那南洋的肥沃土地便能得到开发。”
“不过南洋这种孤悬海外的地方,一旦朝廷遇到危难时,也很容易叛乱自立。”
“正因如此,对南洋的驻扎军队还得严格控制,必须从大明派遣兵马前去驻扎,并且要将兵卒亲眷都留在大明,以此来控制将领和兵卒。”
“知道了。”朱棣起身,显然是对这些事不太感兴趣。
瞧他这模样,朱高煦不免想到了自家娘亲,因此忐忑询问道:“我娘近来没事吧?”
“……”听到朱高煦的问题,朱棣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沉吟后才道:
“比起俺刚回来时,又消瘦了几分,如此下去,俺担心你娘撑不了几年了。”
说出这句话时,朱棣脸色有些暗淡,朱高煦也觉得心里一紧。
“我……”朱高煦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站起身来回礼:
“我回春和殿去问问,看看安南医院那边有没有什么进度。”
“去吧。”朱棣叹了一口气,朱高煦也回避般的离开了武英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