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就收拾了贵州八成以上土司,剩余的黔南土司不管是武力围剿还是招抚都可行,总之贵州设三司的问题已经不大,现在的问题是将他们人口迁出,将江南百姓迁入。”
想要改变贵州民族比例,迁移少民,迁入汉民是最直接的办法。
不同于渤海和安南的是,贵州产粮地区并不多,因此拿下他后的政治和军事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迁徙贵州土民前往四川和湖广,就必须保证他们能活得舒坦,而开荒粮是必不可少的。
“儿臣准备迁出百万土民安置在四川和湖广南部,同时从南直隶调粮五百万石供他们开荒。”
“这五百万石算上四川、湖广的定额税粮,足够支撑他们开荒两年。”
“相信两年之后,贵州的叛乱会变少,同时四川和湖广的耕地会增加。”
朱高煦说着自己的想法,朱棣听后却提出了新的问题:“贵州的口数,仅迁徙百万走出山区恐怕不行。”
“百万只是一个大概,具体还是得等改土归流才能知道,就如眼下的西番一样。”
朱高煦提到了西番,而朱棣也低头看向了自己案头。
在他的案头摆放着两本文册,这是被明军和木氏土司木瓜兵所改土归流的朵甘部份地区的《黄册》、《鱼鳞图册》。
朵甘都司治下有许多宣慰司、招讨司和万户府、千户所,其中距离驿道较近的不少地区土司都被明军改土归流,统计出了人口和耕地数量。
不过统计是一回事,治理是一回事,明军眼下只能在朵甘地区维持这样的统治,再往上走的乌斯藏都司则是无力干涉,只能维护驿道的修建,守住几个重要城池。
“两个宣慰司和万户府就能统计出十二万口百姓,三十余万亩耕地,这确实是意外之喜。”
朱棣拿着那本《黄册》翻阅,但看了看后他又摇头道:“只是产出太少了。”
由于此刻的环境比近代还要恶劣,即便是后世川西地区,这个时代朵甘地区的亩产也不过百斤左右。
这样的产量,加上无法开垦的土地,无疑让朱棣十分头疼。
“迁徙下高原一万户,留一万户便可。”朱高煦开口道。
在生产力没有提高的这个时代,朱高煦想要让朵甘地区成为可以供给大军粮草的地方,就得增加人均耕地面积。
由于耕地难以开垦,所以开垦显然是不可行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迁徙走人口,变相增加人均耕地面积了。
“留下一万户在当地耕种这三十余万亩耕地,再保障运送糖、油、茶进入当地,变相增加他们的其它食物,这么一来买粮食就容易许多了。”
朱高煦与朱棣解释着,朱棣听后颔首道:
“是个办法,不过这人要迁走容易,再迁徙回来就困难了。”
朱棣还想着以后迁回人口,但朱高煦可没这么想过,就西番的环境,没进入工业化以前,当地人口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负担。
“先维持这些人口,等以后条件合适了再讨论回迁。”
朱高煦不准备和朱棣对西番人口问题进行讨论,因为他要把话题引向一个好消息。
“父亲,您说,若是江南地区的粮食能增产二成,朝廷的赋税会增加多少?”
朱棣正要端起茶杯时,朱高煦的突然开口让他顿住了。
“你说什么?”朱棣不敢置信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也起身轻笑:
“儿臣说,儿臣能让江南的粮食增产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