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章 张煌言可够?  抗清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煌言这一疑问同当初牛旗万程所言“太平才能削藩”,本质上一样。

二人观点出奇一致——都认为只要西山明军未被清军彻底平定,清廷就不会对吴三桂动手。

这不单单是政治上的选择,也是军事上的选择。

因为单是围剿茅麓山几千明军残兵,清廷都动员了近二十万兵马,甚至还出动了一万京营八旗真满洲,就这还连连惨败,短期内根本拿不下茅麓山。

除了长期围困拉拢收买这一策略,清军也没有其它有效办法。

如此一来,与吴三桂翻脸便意味清廷给自己挖了个坑,因为他要另外开辟一条战线对付吴三桂。

拥有云贵两省并实际控制四川绿营的吴三桂,岂是一县之地都没有的西山忠贞营可比。

要知道吴三桂部下可是有十万能征善战之兵的,一旦起兵瞬间便能兵临长江。

试问,在主力被西山牵制的情况下,清廷拿什么去对付吴三桂?

全国绿营六十万,三藩能够直接控制、间接控制的不会少于十五万,尤其吴三桂不仅控制云贵两省绿营,还通过四川提督郑蛟麟等控制四川绿营,于西北更有好几个亲信大将,如王辅臣等。

因而一旦起事,响应吴三桂举事的绿营兵马恐怕二十万都不止。

湖广清军被西山拖着,陕西清军又被明军重创,闽浙又要应对郑氏,且其中还有个炸弹耿家,长江以南也就两江地区被清廷牢牢控制。

两广地区广东有尚家,广西那边刚过去個孙延龄。

清廷的国本八旗是个纸老虎的事实已经被穆里玛戳破,根本打不了仗。

吴三桂真反,长江以南基本都得“沦陷”。

因此,清廷不可能现在逼反吴三桂,那跟挖坑把大清埋了没区别。

吴三桂不反,何来势可用?

无势可用,王五这个大明湖广挂印总兵还真要将汉军八旗的都统当到底么。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既想保存茅麓山的明室火种,又想清廷同吴三桂这帮汉人藩王斗个鱼死网破,看着是个两全齐美的好谋略,可这世上真有这么便宜的事?

清廷能夺明朝之天下,靠的不仅仅是蛮力,更多的也是智慧。

不管是奴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又或多尔衮、福临,清廷从来不缺大智慧的人才。

甚至很多还是汉人精英。

可以肯定除非燕京城的满汉官员集体犯蠢,否则不可能在西山未平之前就削藩的。

就算是削藩,清廷它也得一步步来,怎么可能直接把三藩给逼反呢。

所以,张尚书认为王五对清廷和“三藩”间的矛盾分析的确有道理,也认为清廷将来和三藩必有一战,但前提一定是平定西山。

如此,你王五要隐忍到什么时候?

又怎么在清营当中保住西山?

王五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是按原时空历史推演的这盘大旗,但要是原时空的历史因他的到来阴差阳错的出现一些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会导致他的图谋及努力向着完全不同的方向走去。

说白了,他面临的问题就是“太平才能削藩”这个历史定律。

不打破这个定律,指望借三藩起事的大势复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

而他的“老玛法”鳌拜于削藩问题上,一直是个“保守派”。

小麻子上台后才将削藩提上议事日程。

王五想说吴三桂真不反的话,他就在荆州反。

但这样做也没有意义。

因为,他如今能用之兵其实也就三四千人,根本不可能在荆州掀起大势来。

最大的可能是一旦举旗,立即就会被几万乃至十几万清军围困。

纵是张长庚那个老狐狸都会暗中推他一把。

好让他早点跳长江,免得连累他老张。

真想在荆州独力抗清,至少需要三年的经营。

就这,也不会太稳固。

毕竟,荆州之地也就几个县。

“末将听说鞑子小皇帝明年就要大婚,不出意外的话小皇帝大婚过后用不了多久就会亲政”

为了让张煌言认同自己的谋划继而能够去台湾,王五给出自己的“推论”,就是断定鞑子小皇帝一定会和如今清廷实际掌舵人鳌拜发生冲突,甚至极大可能会发生类似宫廷政变的戏码。

保守派的鳌拜若倒台,激进派的小皇帝掌权后未必不会愣头青的开辟两条战线。

因此,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只需忍耐便可。

“另外江南归祚明已持老宗伯遗书前往昆明。”

伪造的钱谦益遗书已由归庄送往昆明,这封遗书哪怕不能让吴三桂就此起兵,也能让其在清与明之间重新摇摆不定。

归祚明就是归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