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哗哗”跪下向吴三桂行礼。
“都起来,都起来。”
看着屋内跪了一地的大将们,吴三桂心中不由澎湃,示意众人起身说话。
自个则走到屋中搭设的山河形势图前沉吟不语。
方光琛代表吴三桂问众人关于起兵后的进军路线可拟定出方案。
“王爷,方先生!”
开口说话的是吴国贵,其说眼下众人议了三条路线,但每条路线各有优劣也各有支持者,因而一时难定。
“哪三条,说说看。”
说话间,吴三桂面色下意识一肃。
“是,王爷。”
吴国贵忙将三条路线说了。
一是出云贵后直取湖南,占领长沙、岳阳、常德等重镇后主力进逼武昌,取得武昌后立即渡江由荆襄方向入河南直取燕京。
“若武昌不能速克,便由一二大将领军沿江而上,自荆州江面过江。”
待吴国贵说完,张国柱补充了下。
因为这条路线是他坚持的进军方向。
原因在于湖南能为吴军提供稳定的粮草来源,不虞大军有断粮危险,另外就是洞庭湖水师将领杜辉、光义等人早年都是张国柱的部下,张有把握劝说他们反正。
有了洞庭湖水师,大军过江便不用担心缺乏船只。
武昌方面虽然有湖广总督张长庚亲自镇守,但湖北已被明军打成一锅粥,因而吴军若从贵州进军湖南,武昌的张长庚就要面临前后皆敌的困境,届时城中人心慌乱,张国柱有七成把握能攻下这座长江南岸的重镇。
为了让王爷采纳自己这条进军路线,张国柱还给加了个“保险”。
这个“保险”自然是占据荆州的王爷小女婿、前番降清又叛清的王耀武永康。
即武昌不能速下,便走荆州过江。
“大军一旦过江便当速战速决!”
张国柱强调一个快字,并说吴军极有可能在河南与清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现藩下各部总兵力十四万余,除留少部分兵力镇守云贵外,其余兵马都当随王爷北上,末将以为只需在河南重挫清军,清廷必弃燕京退守关外,届时大局可定!”
说这话的是总兵刘之复,辽东军出身,一直追随吴三桂。
其对在中原战场野战击败清军主力很是乐观,他估算只要吴军动作够快,清廷能够调集用于在河南阻挡吴军的兵力不会超过五万,骑兵最多一万余人。
十万吴军主力精兵对付五万步骑组成的清军,绰绰有余。
要搁去年,刘之复可能对他的判断要打折扣,就是不可能这么瞧不上清军。
现在却是非常乐观。
原因自是清军在湖北的表现让人不敢“恭维”,也都大跌眼界,没想到入关时那么能打的八旗兵不过区区二十年就堕落成这般无用地步。
“国柱的意思是速战速决,一旦起兵我军便要全力攻取湖南,一刻不得耽搁全军立即渡江北上与燕京一战定胜负。”
方光琛做了个总结,并未就此方案是好是坏表态。
吴三桂点了点头,也没有就此方案表态,而是问吴国贵另外两条路线是什么。
吴国贵忙道第二条进军路线是大军出云南后经贵州遵义入川,全力攻打汉中,兵临西安。
此策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占据西北之地,便能让吴军变得更为兵强马壮。
西北自古出精兵,也出战马。
吴国贵本人就是第二条进军路线的支持者,其意攻占西安后以一部收讨西北各地,主力同当年李自成一样东渡黄河经山西直取燕京。
方案还有另一好处,就是可以得到四川绿营的全力支持,使吴军入陕西的兵马多上几万可战之兵。
缺点在于四川境内人烟稀少,吴军没有办法在此地获得大军所需粮草,因而一旦决定攻略西北就要使出全力,绝不能受到困顿,也绝不能受任何因素影响分兵。
为此,吴国贵也提到了一个“保险”。
这个“保险”自然就是吴三桂最喜爱的大将王辅臣,建议王爷应当马上派人联络王辅臣共同起事,如此西北可定。
“当年李自成自襄阳入西安,西北之地数月遂平,东渡黄河沿途官民望风而降,王爷若亲率我军入陕,末将以为当能再现李自成威风。”
说这话的是总兵高启隆,原为西军将领,永历朝廷封其为宜川伯。永历逃到缅甸后因对局面彻底失望,便领所部两千兵马在丽江投降吴三桂。
拿李自成来比吴三桂显然犯忌讳,但进军西北攻取西安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事实。
节堂内支持全力攻取西安的将领有好几个。
吴三桂依旧没有表态,问另一条进军路线是什么。
吴国贵说是大军入湖南攻取长沙、岳州后沿江东下收取江西、江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