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当年王士元这个真朱三太子的确是和大哥朱慈烺被吴三桂藏在军中,又迫于清廷压力偷偷送走。
那么,吴三桂有没有可能知道朱三太子下落呢?
根据十人定律,如果有九个人作出相同结论,那第十个一定要做出相反结论。
因为众口虽然可以铄金,但不一定能铄真金。
总的来看,吴三桂应该不知道朱三太子下落。
王五個人却倾向吴三桂知道此人下落。
也就是他得把自己当成第十人。
理由是吴三桂不会莫名其妙在檄文中大张旗鼓“捏造”出个朱三太子来的。
贴金洗白的方式很多,没必要非和这个三太子挂钩。
毕竟三太子已经消失二十年了。
一个失踪人口不提还好,提了,你吴三桂是不是得把人弄出来在天下人面前亮个相?
不然,谁信你?
空口白牙的,当天下人是傻子不成?
由此说明吴三桂真有可能知道三太子下落!
否则他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于吴三桂而言,这个朱三太子也真能让其身份彻底漂白,从为虎作伥的汉奸摇身一变为卧薪尝胆的孤忠。
要知道吴三桂一直以来是以崇祯忠臣自居,并不承认南明四帝,这一点檄文中虽然没有明言,聪明人一读便知。
所谓君父之仇,吴三桂的确是报了的。
也只有不承认南明四帝的法统,才能将其缢杀永历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杀一个代表明朝正统的天子和杀一个僭越的藩王,于政治上的影响天壤之别。
如果再有朱三太子这个崇祯唯一在世的骨血站出来证明吴三桂是在为大明隐忍,那吴三桂可就是忍辱负重的大忠臣,后世评价得飞上天。
问题朱三太子人呢?
王五敢肯定前世吴三桂起兵后压根没三太子替他“站台”。
吴三桂在檄文中称:“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盖二十年矣!”
三太子的印记,年龄都写的明明白白,就是没告诉天下人三太子现在何处。
对此,王五觉得无非两个解释。
一是吴三桂已经秘密派人去找王士元,因此人现在清占区,所以不便在檄文中公布其藏身地;
二是吴三桂压根不知道王士元下落,也根本没他檄文中所言之事,所以只好不提。
根据檄文大张旗鼓把三太子拎出来一事来看,可以排除第二个可能,毕竟凭空捏造出个三太子来后续麻烦很大。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去圆的道理。
那么第一个可能性最大。
王五陷入沉思。
“将军,你说有没有可能吴三桂派人去找那个朱三太子,可朱三太子因为害怕又跑了呢?毕竟此人消失二十年,若真存有血性要报国仇家恨的话,早就应该站出来表明身份号召天下了。”
说话的是浮尘子道长。
他跟王五去过浙江宁波,也见过教书的王士元,但王五没告诉他那人就是明清双方都在苦寻的朱三太子。
对于吴三桂檄文中提到的这个朱三太子,浮尘子很感兴趣,毕竟没有人比这个三太子更具法统了。
吴三桂真要奉这个朱三太子为帝,天下反清势力包括荆襄忠贞营和王五都要奉其为尊。
如此一来,各地抗清势力将再一次凝聚。
哪怕是表面的团结,也胜过各自为战。
只是吴三桂没有明确三太子在哪,浮尘子便猜这个三太子多半是个无胆之人,否则即便弘光朝不敢出来,隆武、绍武更替时也应该出来了,怎么可能一点动静没有的。
道长这话倒是给王五提了个醒,印象中王士元好像不在一个地方呆太久,离开宁波的原因也是因为有人打着三太子旗号起兵。
不排除是浙江那边有人响应了吴三桂,结果吓到了真太子。
不管是前世还是今世,吴三桂起兵后掀起的浩大声势是肯定的,而且也向天下表明他会奉三太子为君,如此真是崇祯之子的王士元没理由不去投靠这个当年救命恩人的。
以崇祯忠臣自居的吴三桂哪怕不奉王士元为帝,也铁定会善待这个崇祯在世上的唯一骨血。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将失去的“道德制高点”重新抢回。
装,都得装出来!
但王五肯定前世王士元没有投奔吴三桂,吴三桂在起兵的次年就称周王自立,导致寒了不少忠于明朝的抗清志士之心。
发生这种事的唯一解释就是道长所推论的那般,那位三太子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胆鼠类,复国有望他都不敢出来,只想在世间做个苟延残喘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