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
就这一万满洲子弟派到南方去怕也很难起到什么作用,毕竟,这些子弟多是些没上过战场的“嫩儿”。
军情十万火急,由不得鳌拜在那骂吴三桂的娘。
平叛紧急会议立即召开,不是在内阁辅臣值房召开,而是在鳌拜的府邸。
参加的基本都是鳌拜的心腹党羽,这些人也都把持着朝廷重要职位。
各地叛军的情况会议不必再多说,核心议题就是调兵遣将。
调什么兵,遣什么将。
激烈的争论之后,南下平叛的将领人选终在鳌拜拍板下敲定。
以满洲正黄旗副都统赖塔为平南将军,负责江浙;
以内大臣卓布泰为平寇将军,会同西安将军富喀禅负责西北;
以征南将军达素负责湖广。
三人都是鳌拜一党。
卓布泰更是鳌拜的大哥,于八旗是同达素齐名的猛将。
搁以前,鳌拜多半不考虑大哥,毕竟兄弟穆里玛给他瓜尔佳氏丢了大脸,哪还好意思再重用自家大哥,可面对如今的危急形势,鳌拜只能举贤不避亲。
也没有更好的人选替代他大哥卓布泰了。
会中倒是有人提出应当让安亲王岳乐出山挂帅平叛,但这个提议除了寥寥几人,压根没人同意。
鳌拜更是不可能放岳乐这头猛虎出山。
军事部署和统帅人选,都没有报请宫中批准,甚至于慈宁宫在知道吴三桂反了后派人召鳌拜进宫,鳌拜都没有去。
三位主帅人选定下后,便要敲定各路援军。
终从满蒙八旗选15个牛录4000兵随赖塔南下江浙,届时会同江宁、杭州驻防八旗兵监督绿营共同抵御耿藩叛军。
江宁和杭州都是驻防八旗重镇,前者驻防八旗兵六千,后者四千余,连同随赖塔南下的四千满蒙旗丁,威慑江浙绿营抵御耿藩叛军绰绰有余。
鳌拜大哥卓布泰这边也带了5000八旗兵出征,不过不是满蒙八旗,而是汉八旗。
西北除西安驻防八旗外另有数千驻防八旗以营为建制分布各地,加之陕甘绿营有四万余兵马,兵力上虽和吴军差不多,但骑兵数量胜过吴军。
卓布泰又是能征善战的名将,有大哥在西北坐镇,鳌拜不虞西北有失。
大学士吴格塞提醒鳌拜平凉提督王辅臣和不少陕甘绿营将领均与吴三桂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将王辅臣等人调出西北。
遏必隆反对调动王辅臣,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局面,反而会让王辅臣生疑。
其认为王辅臣独子王吉贞就在燕京,王辅臣过去是与吴三桂密切,但时隔多年未必就肯参与叛乱,所以眼下朝廷对王辅臣绝不能有任何“刺激”行为,免得弄巧成拙。
鳌拜深以为然,为安抚王辅臣便以小皇帝名义升王吉贞为刑部郎中,另批准陕西总督白如梅奏请,调甘肃提督张勇率部驰援汉中。
其实汉军八旗能够出动的牛录还有很多,全面动员的话至少能派出两到三万人。
但除了卓布泰带到西北的5000人,赖塔和达素方面都没有征调汉军八旗。
原因是汉军八旗的可靠性随着吴三桂起事,已然大打折扣。
南方响应吴三桂叛乱的将领大半都是汉八旗出身,在广东高廉举兵的祖泽清更是汉八旗的“八大家”之一。
由于都是降清的前明将领,汉八旗内部便开始互相联姻以“抱团取暖”,渐渐的在汉八旗内形成了一张以血缘和亲情为钮带的大网。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此鳌拜担心大举调动汉军八旗南下,那些到了前线的汉军八旗可能会被叛乱的亲朋好友影响阵前反戈。
那样一来局面真就是彻底失控了。
拨给大哥卓布泰的五千汉八旗兵也都是出自辽东旧部,忠诚度比关内后降的汉八旗要可靠的多。
达素南下时本就带了三千八旗兵,西山贼突围到荆襄后,原西山封锁线的营兵在都统张天福指挥下大多撤到河南,总数近四万之众,加之河南绿营的三万余人,兵力上并不单薄。
故而没必要再给达素拨去汉八旗兵助战。
礼部侍郎泰璧图建议把从宜昌撤到南阳的康亲王杰书召回来,好让达素事权统一,免得那位在荆州接连吃了败仗的年轻帽子王再闹出什么妖蛾子来。
鳌拜本就有意召回杰书,现今局面更不能让河南那边权出两头,因而下旨颁令杰书回京。
系列部署一一落实后,鳌拜方才稍稍心安,如果形势仍得不到缓和,只能再调关外留守八旗同漠南诸部入关。
不过不到最后,鳌拜不会这么做。
因为这意味大清自松锦、山海关之战后再一次举族总动员。
这种12岁以上都要参战的总动员是很伤八旗根本的。
如今的八旗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