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章 《我们俩》  那年文娱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005年2月1日,农历腊月23,小年。

东城区景阳胡同,距离中戏不远。

进了胡同往前走没几步,有个稍显破败的小院。

沈涛到的时候,关着门看不出和其他院儿有什么区别。

等他把门一推开,一股喧闹就传了出来。

“那边~那边挂个红的~”

“门上的福字重新写個,不要太工整的~”

“灯光注意角度,我们只有两次机会,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不大的小院里,十几个人,在来来回回忙活着。

一个穿着件黑色毛呢外套的女人,拿着手稿在不停指挥着现场的道具布置。

这里居然有个小剧组在拍戏。

临近春节,虽然今年雪下得不多,可还是有些冷的。

不过看小院这热火朝天的样子,每个人都是干劲十足。

这一幕不由得让沈涛想到了当初拍《北京童话》的时候,剧组人不多,可每个人都很积极。

“来了。”

王晗从院子左侧的一间小屋里走了出来,看见沈涛就主动迎了上来。

“嗯,你们这拍的怎么样了?”

看了看忙碌的剧组,沈涛没打扰,主动退了一步走到了院外。

“还行,等开春了再拍几场戏就能杀青了。”

王晗也回头看了眼里面的工作人员,脸上写满了喜悦。

“拍了快大半年了吧。”

这是王晗去到中影后负责的第一部戏,叫《我们俩》。

导演是沈涛中戏的校友,叫马丽文。

也是根据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

拍的是一个中戏的年轻学生,和一个京城老太太的故事。

为了讲述她们的故事,马丽文把故事分作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也代表了两人的感情历程,冬天相遇,春天磨合,夏天升温,秋天离别。在四季的轮回中,你是新的开始,而我已经结束。

“嗯,不过我相信一切都值得。”

王晗来到中影后,一共就负责了两个项目。

一个就是宁号的《疯狂的石头》,如今也以1.3亿的好成绩下映。

在票房上她已经交出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而这个《我们俩》就是她的第二个项目。

现在她已经不要求票房了,只要最终能拿奖,那她就能在艺术上也交出另外一份答卷。

作为一个制片人,尤其是女性制片人,她能看得出这部电影有多好。

这也是她当初进入中影后,第一个定下这个本子的原因。

再加上马丽文的那股女性特有的细腻,将两人之间的那个情感冲突处理得非常到位。

既有人与人的相处,也有空巢老人的孤独。

“你觉得她能拍好青春题材的电影?”

在和王晗聊了一会儿这部电影后,沈涛话题一转,就带出了他今天来这里的目的。

《那些年》程洁的速度很快,一本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尤其还是沈涛写的。

以他当前的知名度,根本不用费心去找出版社,放出个消息,许多大的出版社就主动找了上来。

一个月的时间,《那些年》已经完成了三校和对红。

如果不是如今印刷厂已经放假,年后沈涛就能拿到样书。

也就是最迟三月份,沈涛的《那些年》就能出现在货架上。

所以与之相应的找导演的事情,就得提上日程了。

而他今天来这里,就是要见见马丽文,她是王晗帮忙给推荐的导演。

“青春题材说白了也是一种怀旧,只要拍出那种感觉不就行了。”

王晗虽然还没看到剧本,可听过沈涛的要求。

“那就先看看吧。”

沈涛虽然不完全认同,可这年代想找个能拍青春题材的电影还真不多。

青春题材虽然和年代戏一样,也算怀旧类的。

可如果真按照文艺片那样拍就真毁了。

其实青春题材准确的说是更接近偶像题材。

只是拍的是一种爱而不得的遗憾。

夜,华灯初上。

小院门口亮起了一盏昏黄的小灯。

宫哲穿着军绿色的大衣,从门外叮叮当当的推着自行车走了进来。

白天被扯下的灯笼和春联,又被挂了起来。

有两个红灯笼里还亮起了灯,把整个院子都照成了红色。

宫哲径直把自行车推到了自己的小屋门前。

堂屋的金雅琴老师,听见响声,朝着院里叫了一句“小马!”

透过窗户的镜头,拍出了屋内的陈设。

一张小床,一大一小两个小圆桌,大圆桌上凌乱摆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