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7章 钢的琴(2/3)  那年文娱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鞍山红拖俱乐部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

原钢厂工人陈桂林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

春日的小雨,淅淅沥沥的落着,一堵高墙外站着一个乐队,唱着俄罗斯的三套车。

身后是两个大大的烟囱,那悲凉凄婉的镜头一下就显现了出来。

“停~停!”

镜头外,一個男人的声音响起,打断了小雨中还在演奏的乐队。

“停~停停停了。”

“怎么的哥~怎么的~”

王千元转身叫停了乐队,弯着腰,快步走到了画面的另一侧。

“这曲子听着太痛苦了。”

大哥只有一个声音,人始终没出镜。

“不是,俄罗斯送葬一般都吹这个,主题就是表现痛苦和悲伤。”

王千元还在解释。

“那老人听着这曲子,步伐得多沉重啊。”

画面外的大哥有点不依不饶。

“是是是~”

王千元点头哈腰,也很是无奈。

“行行,知道了。”

这时一直打着伞,没说话的秦海璐也不耐烦的接了一句。

转身对着身后的乐队说道。

“那啥,叫老人加快步伐吧。”

“走那么快去哪儿啊。”

王千元还有点不情愿。

“你管他去哪儿啊。”

“行吧。”

虽极不情愿,可还的向生活妥协。

“来,咱来个步步高啊~”

“额,降B啊”

“来,一二三走!”

欢快的音乐,立刻从镜头中响起。

“咔~”

“哈哈哈~”

导演叫完停,片场立刻响起了欢快的笑声。

这一段剧情虽然很短,可剧组却拍的很欢乐。

毕竟导演张猛之前可是给本山大叔写剧本的,幽默那可是刻入骨髓的。

“导演这条怎么样?”

在大家的笑声中,王千元甩了甩头顶的水渍,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把身上挂着的手风琴取了下来才走到取景器小声问道。

“这条不错,不过等下我们再保一条。”

张猛虽然是第一次当导演,可为了这部戏他已经做了很久的准备。

很多画面基本都在他的脑海里。

就像刚才这一幕,虽然表面看剧情有点黑色幽默,可真正他想表达的是对工厂的葬礼,是工人阶级的葬礼,也是一个旧时代的葬礼。

这也是为什么,画面的背景会是工厂,叫停的人只有声音,却没有入镜。

因为这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训话,并不能将这个人具象化,只保留声音就够了。

《钢的琴》,虽然看似拍的一个钢琴诞生的故事,可他真正想讲的是时代和社会的变革中,人的挣扎求存。

“行,没问题,你是导演都听你的。”

虽然王千元自从《绣春刀》后,也算有点小火了。

可他却依然对演戏保持了一颗敬畏之心。

并没因为张猛是新人导演而刷大牌,反倒对这部戏的上心程度一点不比张猛差。

毕竟是不是好戏,演员从剧本就能了解到的。

最简单的就是,当你带入人物去感受故事的时候,那种情绪能不能让你真的融入进去。

好的剧本,是能让演员明显捕捉到人物情绪转变的。

他饰演的陈桂林就是这样的。

一开始会有纠结,可最终没有出轨,没有放弃,结合集体的力量,完成了自身的铸造。

陈桂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后释放了自己的热情。

“行,现场收拾下,这段我们等下重新再保一条。”

张猛很欣慰,他能得到时代文化的支持,并给他找了这么好的演员,让他完成心中所想。

他不知道这部戏能拍成什么样,但是他知道,他不能让相信他的沈涛失望。

有着时代文化的投资,剧组工作人员也多是时代文化的人。

现场剧组的动作很快,剧务上前去恢复刚才的场地。

化妆师则是抓紧时间给王千元他们补妆。

“听说你下个月要去趟米国?”

补妆的间隙,不需要太多修饰的秦海露,坐在王千元对面笑着问道。

“嗯,公司安排的,说是去那边学习下国外的先进经验。”

时代文化要想走工业化,不能闭门造车。

有着好莱坞的这个老师在,当然能多学习的还是得多学习。

因此4月份,沈涛会准备一次出国学习。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