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七章 编练平虏卫(求新章追读)  开局萨尔浒,翻盘难度有点大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献忠对范文程说道:“相对于历年被建州掠夺去的人口,我们救回的这一万多人只是冰山一角。”

“不过好歹是开了一个好头,其实要守卫任何一片边疆,都必须依靠足够的人口。如果大明的辽东边民不断被建州掠走,边境上的土地不断因为掠夺而变得荒芜。那么仅仅依靠驻防强大的军队也是难以长久坚持的。”

“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尽量多营救回一些大明的百姓,范先生恐怕到时候你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说完这句话,李献忠重重的拍了拍范文程的肩膀。

然后说道:“听闻范先生乃是范文正公之后,相信你也一定能像先祖一样,为稳定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此时的范文程整个人如同遭到了电击一般。

饱读诗书的他如何不明白这個道理?

历史上强盛的中原王朝,开拓边疆无不是先用军队征服,而后再大量迁移百姓,逐渐实行汉化。

仅仅依靠军事上的征服,是难以真正掌控这片土地的。

永乐年间收复越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永乐五年到宣得二年一共也就维持了二十年。

说实话辽东的百姓,尤其是他们这些边民对于朝廷已经是相当失望了。

万历27年3月,皇上派太监高淮“往辽东开矿征税”,结果搞得辽东百姓苦不堪言,不少人甚至受不了盘剥主动投靠建虏。

当然去了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被骗,沦为奴隶,可此时已经回不了头了。

努尔哈赤为了防止这些汉民又逃回辽东,直接令其剃发。因为大明一直悬赏建州女真的首级,此时他们如果逃回去一样会被明军当成建虏斩杀领赏。

不过建立金政权后,老奴为了收买人心,又下令汉人可以不用剃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一些人。

有那么一阵子对大明失望透顶的范文程也想过要为鞑子效力,当然这也仅仅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建虏并不待见他这么一个包衣阿哈,他只能被主子当成奴隶驱使。

不过今天李献忠的话点醒了他,范文程身为北宋明相范仲淹的17世孙,也是大明的官宦世家(其曾祖父范锐,曾出仕为明嘉靖朝的兵部尚书;祖父范沈为沈阳卫指挥同知)。

怎么能够因为一些挫折,就想着背叛大明?

此时他内心憋着一股劲,一定要从这个平虏堡开始,一点一点恢复大明在辽东的根基。

他对着李献忠说道:“少将军放心,范某一定竭尽所能,管理好这个平虏堡,以吸引更多的流民前来。”

看着干劲十足的范文程,李献忠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虽说他手上有铁岭卫驻守的三千明军,以及2500辽东铁骑。对于一个参将来说这些兵马确实是足够了,甚至有些总兵手下也未必拿得出五千多人。

可是要对抗后金,这些人马远远不够。

现在手头也有不少缴获来的三眼铳和鸟铳,何不编练一支火器为主的平虏卫。

毕竟火铳最容易上手,士兵只要稍加训练,就能参加实战。

而且不管你面对的对手有多么精锐,只要近距离被击中基本都能破甲,这种属于用菜鸟换精锐,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过他对手中的三眼铳和鸟铳都不满意。

三眼铳射击距离太近,只有30步不到的有效杀伤,基本就是近距离的肉搏火器。

而鸟铳虽然射程远一些,破甲距离可以到60步,但是仍然比弓箭近,而且只能破轻甲,这个距离上破不了重布棉甲。

不过作为一个后世经常逛论坛的键盘侠,他还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可以增加火铳的威力。

那就是“火药颗粒化”技术,这种可以提高火药威力的技术在公元1400年左右出现在了欧洲,这是火药技术的一场革命,是火器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人们在使用火器时都是用粉末状的火药作为枪药(发射药),使用这种形态的火药作战时有许多缺点,比如运输不便、燃速不均匀、容易受潮等。

粉末状的黑火药在枪管内受力时很容易挤压在一起,这样在点火时会因缺氧而无法完全燃烧,这降低了火药的威力。

而颗粒化火药的技术则解决了这些问题。

首先,颗粒化的火药在经过颠簸的运输后,虽然也会分层,最大的颗粒会跑到火药桶底层,最小的颗粒则跑到火药桶表层,但这不会影响火药的质量和使用。

其次,颗粒化火药的吸潮性也远小于粉末状火药,因为颗粒火药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更小,从空气中吸取的潮气也就更少。

最后,因为颗粒火药都呈颗粒状,所以即使是受到压迫时,它们之间贴合的也并不紧密,不会像粉末状黑火药那样形成一个“整体”。颗粒火药之间留下的空隙,便于氧气为火药的燃烧起到助燃作用(便于火焰扩散),让燃速更均匀,提高火药燃烧的效率,不像粉末火药在射击时那样将相当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