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8章 人心之归广陵,如水之归下  舍弟诸葛亮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太靡费了,以后要给百姓推广,还是让他们自筹竹篾吧。”

诸葛亮:“那也未尝不可,如今这次本就是做实验,求诸上而得中,求诸中而得下,一开始要求高点总没坏处。”

诸葛亮讲解清楚了新式流刺网的全部原材料革新后,船也很快驶到了江心,诸葛亮就让渔夫直接开始撒网,然后他在旁边给刘备解说原理。

刘备看得很认真,原来诸葛亮这次的操作,居然要用到两条渔船,还是各自拉着网的纲绳一端,然后抛到江里,逆流行船,用江水把网冲开。

新式流刺网底部还是有配重,确保底部那根纲绳尽量往深水处拖,而顶部依然有浮筒,确保网口迎水的面积扯得更大。

因为用到了两条船,船和船之间可以空开一些距离,几丈甚至十几丈,渔网逆着江水兜鱼的截面积,也就暴涨了至少一个数量级——在此之前,汉朝渔夫都只有单船抛网,连拖都没法拖,更别说诸葛亮这种两条船拉开了横扫过去。

刘备看得啧啧称奇,虽然还不知道收获如何,但光是这霸气的架势,就让他很放心:收获绝对不会少!

拖了一会儿之后,他倒是有些担心船会不会翻,因为两条船拉开后,渔网的拖重各自集中在每条船靠内的一侧,好几次江浪稍稍变大一些,船开始横向摇晃,刘备心里就感觉有些不安。

虽然旁边还有战船跟着,就算船翻了也有水性很好的侍卫把他们救上去,而且刘备诸葛亮自己也是会游泳的。

好在诸葛亮及时解答了他的困惑:“将军放心,这些虽是渔船,但我也用了舭龙骨来减轻横摇——另外,这几艘小船全部头尾上翘,将军难道没看出来,它们在中轴上,都是有一根最粗大的木材纵贯头尾的,这就是主龙骨。

我这两月负责造船兴建水军,就想尝试我大哥跟我分析过的‘龙骨船’,只是时日尚短,不敢贸然拿大船、战船做实验,就先用小渔船练手。此船虽然狭长,但也比旧船更抗风浪。待我再摸索几个船型,就可以把海船也造成龙骨船了。”

唐宋以后的大船普遍有龙骨,所以迎来了航海技术的飞越,这也算是一个穿越者几乎人所共知的小挂了,诸葛瑾当然也知道,条件合适的时候,他也会想办法去开。

现在诸葛亮负责水军建设,战船打造,诸葛瑾当然要把这些宝贵认知提前跟弟弟分享,少走弯路。

刘备并不知道这里面的弯弯绕,所以他看完后自然是愈发惊奇:

“孔明的想法,有时还真让人难以捉摸,无论是龙骨船,还是不用花什么工费就能拉出铁丝,这些工巧之术,怎么看都像是为了打造军械用的。但孔明却总是能偏偏先在民用上找到用途,然后一边试炼一边还赚回本钱、甚至能缓解百姓饥馑……”

刘备正在沉思之际,渔网已经越拖越重,诸葛亮估计到船的侧倾幅度微微有些加大了——那种感觉,就像草船借箭时,一侧船舷已经被箭压得沉重下倾差不多。

然后诸葛亮就果断下令收网,一群渔夫又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网渐渐拖上来。

要不是刘备原先已经被固定沉底式的流刺网震惊过一次,这次他怕是直接要惊得合不拢嘴。

“这么多?而且还有这种金灿灿的海鱼?还有如此长的江刀?”

刘备粗略一扫,就发现这一网至少又是数石的渔获!估计都快接近十石了。

而这仅仅是两条船联网拉一趟的收获,哪怕算上行驶到江心以及返航的时间,也就三个多时辰,而且开出来一次显然不会拉一网就回去,肯定会拉到满载而归。

只能说,在没有人会捕捉江海深层渔获的时代,生态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

汉朝人原本的撒网,也就捞捞水面以下最多两三米深的浅水鱼。距离水面五米以上的,那就只能靠钓了,那是一片从未被人开垦过的原生资源。

诸葛瑾原本的固定式流刺网,主要捕捉深层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但对于纯海鱼或者纯淡水鱼,只要没有洄游性,就毫无办法。

这一次的改进,却是把这些短板都补上了。

在后世要卖几千块一条的好几尺长的长江刀鱼,如今简直就跟后世的带鱼一样常见。金灿灿的大黄鱼,也同样因为此地距离长江口不远,所以可以看到。

其中还有一两条巨大的金鲳鱼,只可惜非常罕有,因为金鲳鱼这种很扁的鱼类,一看就是深水海鱼,诸葛亮的网还是不够深,只有极个别运气不好游到相对浅水的才被抓了。

至于带鱼那种深水鱼,虽然后世不值钱,但如今诸葛亮也没法捞到,同样是深度不够。

不过,哪怕只算上现有的新品种,也已经很让刘备意外了。

而且刘备本来就不在乎品种,他更在乎的是流刺网那巨大的产量。

按照这种每船四个渔夫、两船八人就能拖网的作业方式,一天哪怕只拖两三次大的,至少是十石以上的收获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