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5章 被“遗忘”的军队  盛唐挽歌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围攻罗城的吐蕃军主将是个高手,只怕没那么好对付。而瓜州的吐蕃军得这么一支援兵,恐怕也跟着不好对付了。

郭子仪从军二十年多年,很明白什么叫“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同样的军队,不同的将领去统帅,战斗力可能天差地别。

“此人为谁?论钦陵已经死了数十年了啊。”

方重勇一脸疑惑问道。

论钦陵这三个字,在武周时期,曾经是大唐军中不能提起的三个字。唐军无数名将,都成了这一位吐蕃大将的背景板,就连薛仁贵都在大非川折戟沉沙了。

吐蕃从建立到灭亡,此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不过这位当时生猛得让唐军胆寒的吐蕃名将,却依然难逃政治斗争的宿命,被诬告谋反,死于吐蕃赞普之手。其权谋套路与中原王朝并没有什么两样。

这一举动直接让吐蕃的军事开边战略倒退了三十年,比起当年刘宋文帝刘义隆杀檀道济的自毁长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直接为后面登基称帝的基哥献上了一份“大礼”。

要不怎么说吐蕃是大唐的“亲戚”呢,为了跟大唐打得有来有回,自己太强了也要自断一臂,给大唐回血的时间。

唐军将士做梦都办不到的事情,被吐蕃自己人轻而易举的办了。功高震主的名将,常常都是这种下场,古今无二。

之后,论钦陵家族倒戈投靠大唐,并为大唐守边。这件事完美诠释了君主利益并不等同于国家利益,有时候甚至互相矛盾。

正是这一件大事,才让当年的基哥有底气对吐蕃动武。基哥之所以一直觉得自己“受命于天”,便是因为在他登基前后十年当中,各种外部条件都开始有利于大唐。

对吐蕃人颇有研究的方重勇,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论钦陵是谁。

“什么论钦陵啊,那位主将叫什么不知道,不过,意料之外,倒是发现了一件让某很是好奇的事情。

这是从那支吐蕃军中缴获而来的,不止一面,今日带了一件来给使君开开眼。”

郭子仪微微一笑,从怀里摸出一面旗帜来,面积并不大。

方重勇瞳孔骤然一缩,眼前这玩意,在吐蕃军中可不常见啊!

他小心翼翼将旗帜接过来,放在手中端详,随即轻叹一声,终于明白为什么围攻罗城的吐蕃军,对所谓“友军”见死不救了。

这面旗帜,绣着苯教中常见的标志。不过与他前世见到的苯教“万字符”还真不一样,图案也更加简洁,就是用纯色的红蓝黄等颜色拼成的类似方块的图案。

而他前世在西藏见到的苯教“万字符”,则是苯教后来跟佛教互相融合以后,“借鉴”过来的,算是一种在竞争中达成的妥协,或者叫“细节审美”的逐渐统一。

吐蕃军中出现苯教的旗帜,说明这位吐蕃军将领,是一位坚决拥护苯教的铁杆信徒。而围攻小城的吐蕃军,明摆着是支持吐蕃佛教事业的。

所以对面那边见死不救,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吐蕃国内佛教与苯教的斗争,已经白热化,进而影响到战场了。

“使君如果出击,胜算或许比预想中更大,吐蕃军并不团结,内部也有派系之分,教派之争,恐怕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问题只在于说服军中将士们拥护,解决了这个,某以为此战可以试试。”

郭子仪分析了一番,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见。

“明白了,其实兵不在多在于精,某以为五千骑就足够了。兵马多了,辎重反而跟不上。我们奇袭瓜州得手,断吐蕃人粮道就行了。

只要吐蕃人回撤,那么前线必然松动。我们快打快撤,直接回沙州固守即可,其实并不需要与吐蕃人硬拼。”

方重勇叹了口气说道。

看到郭子仪面带犹豫,他接着补充道:

“也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把吐蕃的兵力吸引在瓜州西部一线,不让他们去增援肃州就行了。”

“使君之策甚好,某也好好考虑一番。王节帅乃是某同乡,要出击的时候,某自然是义不容辞的。

军务在身,某先回罗城,加固城防了。”

郭子仪微微点头说道,拱手告辞。他感觉方重勇的策略还是有几分依据的,并不是盲目出击。只是,打仗并非一个人的事情,想这么多人齐心协力,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且看这位方使君有什么办法吧。

身为“客军”的统领,有些话,并不适合他说出来。

……

一连三天,方重勇都在冥思苦想对策,怎样才能凝聚人心,他想了好几个歪招。

套路一:铸造一批假钱,正反面都一样,然后在大军面前抛掷这些假钱占卜,最后肯定是全部都是一个面的。这样军中普通士卒,就会以为他们神力加身,战无不胜。

当然了,缺点也很明显,这种套路一旦被揭穿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