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汉为阻止曹魏抽调各路兵马南下寿春,则从江汉、陇右两方向用武,以为牵制魏军之用。
诸葛亮率赵云、文聘出江汉,以征新野、宛城;马超应汉之所求,留马岱率万人在陇右,自率两万兵马北上,直取西平、金城二郡。
兵至新野时,诸葛亮留赵云包围新野。而他则率文聘北进至黄邮聚,在淯、湍二水的交汇处下营,修筑水寨,大修营垒,做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模样。
黄邮聚,汉军大寨。
因诸葛亮初至之故,大军将士依据诸葛亮提前所下发的任务,各自修筑营寨。
斥候散到寨外二十里,依据山水地势插上不同颜色的旗帜,以为识别之用。而后辅兵们在旗帜所划分的安全区域里砍伐木材,或至水畔取水。
寨内,各营将士依据诸葛亮所立的标识,在各自的区域内搭建营寨。精锐兵马在外,老弱士卒在内。且各营之间,有拒马、鹿角相隔。从天空往下看,每营既独立,又统属,各营部连环互套。
首次向曹魏用兵的诸葛亮,格外的谨慎,今率左右文武亲入营中,视察营寨布置问题。
“仲业,你部久经沙场,今屯兵外垒,需提防魏军夜袭。”
诸葛亮用羽扇指着营垒布置,说道:“每百步设火炬五盆,二十步一盆火炬。兵分五部,一部将士巡视上夜,一部将士巡视下夜。两部将士着甲而睡,一部将士正常休息!”
“诺!”
听着诸葛亮的布置,文聘微微皱眉,深感诸葛亮太过谨慎,军中大小之事必要过问,甚至兵马布置比他用兵时还严格,几乎是严格按照兵书上所说的营寨搭建标准。
文聘感觉得没错,诸葛亮自感自己非天纵之才,今时行军布置,几乎是针对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布置。
如行军担心遭遇伏击,诸葛亮会将兵马分成多部,其间互相保持距离,且沿途派出斥候,根据地形扎上不同颜色旗帜,以为后续兵马甄别。
下营时,诸葛亮担心会发生连环兵败,则是将每营隔开。即便一营被破,不会影响其他营寨;担心遭遇魏军夜袭,则将精锐兵马布置在外,老弱兵马屯兵于内。
如此缜密的营垒布置,带有诸葛亮非常鲜明的风格,即诸葛亮尽最大努力,杜绝因任何袭击性事件,从而导致大军兵败。
当然如此缜密的营垒布置,必然会带来一定代价。如诸葛亮付出大量精力,以及帐下军士需要付出更多时间修缮营垒。但相比兵败而言,这种代价对诸葛亮而言,完全可以接受。
待文聘受命退下,马谡进言说道:“丞相,我军兵马三万,何不一鼓作气先下新野,再北进宛城。今分兵围新野,而后围堵要道,恐难以建立大功!”
“不然!”
诸葛亮笑抚羽扇,说道:“新野虽兵马寡少,但观其城有死气,非轻易可破。如久耗未下城郭,我军士气尽绝。而后司马懿举精兵来援,发以骑卒蹈之,我军将败矣!”
说着,诸葛亮用羽扇指了指地,说道:“赵将军屯新野,我军屯于此。司马懿欲解新野之围,必先破我大军。我军守营,司马懿攻我,其兵势在我。”
“如司马懿不欲解围,我军散兵而出,收拢荆宛百姓,亦能牵制司马懿。我军是役非为破敌,而协助大司马用兵。”
诸葛亮虽初次北伐,但却不急于立功。如他所言,新野城虽小,但不代表轻易能下。一旦打不下来,类似钟离之战般,大军兵马士气耗尽,司马懿以精骑破之,则大军必败。
依照诸葛亮的想法,利用围城的方式,将新野围困住,自己率大军堵截司马懿。运气好的话,不仅能达到牵制司马懿的目的,还能顺手收复新野。
南汉重新拥有新野,宛城失去缓冲区。汉军下次北伐,可以直接兵向宛城。
诸葛亮似乎想起什么,吩咐说道:“无当飞军昔为南中蛮夷,今初从军北伐,当将其营帐放置中央。其万人兵马虽骁勇善战,但修筑营垒非其所长,幼常可持阵图至其军中,协助爨习、孟琰二人搭建营垒。”
“诺!”
待马谡离开之后,诸葛亮率身侧文武绕行营寨一圈。
回到大帐中,诸葛亮将他的阵图抄录一份,并杂有一封书信,让侍从快马送与霍峻。
且不言,诸葛亮在湍口设下营寨,亲自围堵司马懿。
欲出兵解寿春之围的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率文聘、赵云出兵北伐时,向曹丕去了封书信,而后将兵马调回宛城。
回到宛城的司马懿,未有着急南下,而是屯兵至宛城,观察诸葛亮的动向。
为何观察诸葛亮动向,实如诸葛亮所料那般,司马懿在等初次北伐的诸葛亮是否会围攻新野。
可惜的是,诸葛亮虽初次率军北伐,但却非才菜鸟。而是选择了围而不攻的方略,自己率兵亲自阻击司马懿。
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屯兵湍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