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0章 武装到牙齿  诸天:从镇压白景琦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次日,铁信石来到了乔家乡勇兵营,从此正式加入了乔致庸的乡勇团练队伍。

这些日子里,白景善已经把从王五爷那里学到的刀法逐渐熟练温习,重新掌握起来,演练出来后已经具备了前世的八成威势。

铁信石到来后,乔致庸拉着他一起学习这套王家刀法,铁信石很快就掌握了,在他那深厚的武学底子加持下,很快就在水平上超过了乔致庸。

为了能够提升乡勇的战斗力,铁信石把这套刀法稍作简化,改成了普通人也能习练的程度,在征得了乔致庸同意后,交给了五百乡勇。

这些乡勇个个身材高大雄壮,力气经过休养后也恢复了过来,抡起大刀后威力十足,真刀真枪的白刃战,十個武林高手碰到这些人一起上,也是有来无回。

乔致庸早已写信托京里的胡叔纯帮忙购置火器,这事情不太好办,一直拖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消息。

如今是咸丰二年,距离二鸦还有数年之久,洋人在华势力还不明显,只有在通商口岸里才能见到,内地和京师目前是不允许洋人随意行走的。

胡叔纯得知了乔致庸的要求后,正经感到头痛,要不是大哥交代过对这个小举人的事要认真对待,尽可能满足其要求,他真不想管这事。

火药武器在当今的朝廷军队里,普及率已经很高,只不过使用的火器太过老旧,威力有限,都是些鸟枪火铳加上火炮,威力大一点的就是两人抬用的抬枪和抬炮,十分笨重,机动性很差。

战术上则采用九进十连环的战法,打起农民起义军来还算可以,对上洋人基本都是被碾压。

洋人这时候的武器其实已经非常先进,可是眼下“我大清”对此并无太多认知,只有对洋务特别在意的曾圣人较为热衷,据说已经派人前往粤省找洋人购置西式火药武器去了。

胡叔纯得知乔致庸要购买洋人火器后,这事太大,自己也不敢做主,只好找到兄长胡沅浦,原原本本的把这事情说了。

胡沅浦也是个思想开明的人,他对于西洋人的器物也十分在意,便答允下来。为了能够名正言顺,他向咸丰皇帝打了报告,干脆就把胡叔纯派到晋省,主管晋省一地的厘金征收。

而乔致庸的乡勇,人数不多,正好可以充做晋省厘金分局的护卫队,还特意给乔致庸塞了个同协办守备的临时职务。

这样做一来是为了看看乔致庸这小子到底有几分能力;二来也是考虑到晋省商人遍地的特殊性,在此办好厘金之务,必定可以日进斗金,为国库增添收入;三来更可以借助晋省厘金制度的成功,推而广之,为其他各省提供一个典范榜样来。

对于捞钱这件事,咸丰向来是十分积极的,又想了想五百人也做不成什么大事来,闹不出什么乱子,便也允了所请。

胡叔纯一边派人拿着乔致庸送来的银子到粤省购置火枪,一边筹备着晋省厘金分局的事情,这就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等到咸丰二年的腊月,胡叔纯才作别了兄长,带着自粤省运来的价值三十万两的火枪和弹药,浩浩荡荡的到了太原府。

乔致庸得到消息后,立马命令铁信石集结人马,前往迎接胡叔纯。

整齐的制服,划一的步伐,让这支五百多人的厘金分局护卫队,前乡勇团练,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沿途经过村镇城市,秋毫无犯,纪律性和原本的旧式军队有着天壤之别,让围观的民众看的啧啧称奇。

一些小媳妇大姑娘,十分大胆的盯着队伍中的高大汉子,还有胆大的竟然直接扔东西。

这些军士平时训练严格,对这些花花草草的根本不抬眼去看,目不斜视的走着方步,踢踏有声。

从祁县到太原府,算是一场小长途行军,中间半天多的时间,行走坐卧之间,都能看出来乔致庸的一番用心。

抛开实战经验不提,这支队伍已经形成了铁一样的部队纪律。

五百人的队伍,乔致庸采用的是和湘军类似的兵制,五百人算一营,铁信石自己担任营官。下设四个哨,分别置四个哨官,刘大庆就担任了其中的一个哨官。

火药武器还未领到,所以目前这五百人都是大刀队,冲锋陷阵,初步养出了有进无退的锋芒。

曾的湘军,是靠同乡之谊与伦理纲常维系,并非现代军队的典范,只是曾某人经血理想付诸实践的产物。

乔致庸的这支队伍,能够保持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关键与南方的同行截然不同,靠的首先是包围乡梓的情感,加上高额的兵饷与给力的伙食。

平常的绿营兵一个月最多也不过二两银子,而乔致庸的手下士卒每个月则可以领到四两纹银,比在家做机工、茶户赚的还多,因此都十分卖力。

再加上严格的筛选条件,强调集体主义的训练方式,让这个小小的五百人方队凝聚力与向心力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军队。

一营人马来到太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