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63章 根深蒂固的偏见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在参与斗殴的佟卜年已经被扣下了,最惨情况可能参加不了下一届的会试,佟家在辽东是望族,可放到京城啥也算不上,就算是辽东以前考出来的几个进士,也都没当到太高的官职,在京城之中并无影响力,无奈佟卜年只能写信给王文龙求助。

看完佟卜年的信王文龙一阵气闷:关内人对于辽东人的歧视实在是太深,并不是红山考古发现就可以改变的,但外人也就算了,作为礼部官员居然对五个辽东举子说出这样的话……万历皇帝都知道注重团结辽东人的重要性,要不然不可能那么快就允许辽东学子在顺天府参加乡试。

每届顺天乡试考中的五个辽东举人那可是全辽东百姓的代表,未来对于辽东局势都会有重要影响的。特别像佟卜年家族本来就在大明和满清之间摇摆,这不是逼着人家去投靠建州女真吗?这群礼部官真是蠢到家了。

王文龙拿着信就出门,他直奔鸡鸣寺,在山门处问知客僧道:“顺衡先生可还在寺里?”

话刚说完,正好撞见李植同着寺庙方丈一块从前殿走出,似乎是在参观寺庙建筑。

王文龙忙道:“顺衡先生,王文龙有事相商。”

李植笑道:“建阳先生何事?不需惊慌,里边说话。”

李植的籍贯是山西大同,但他的父亲早年授官浙江,李植其实是在南京出生的,一家人后来也都迁居扬州,只不过留一个山西大同的籍贯。

这个籍贯非常好用,李植兄弟三人都在扬州接受教育,然后回山西科举,先后考进举人,李植和二弟都中了进士,小弟再拼个几年也能考上。

王文龙之所以来找李植,就是因为李植的弟弟李杜如今担任京城礼部主客司郎中,据信中所说,佟卜年并没有犯什么太重的罪,之所以被扣下还是因为挨打的礼部堂官气不过,王文龙正好找礼部的人帮忙说情。

听了王文龙的叙述,李植笑着点头道:“我这就给二弟去一封信,想来此事不会太麻烦。”

王文龙连忙拱手道:“多谢顺衡先生。”

李植叫来仆人磨墨,等待时他坐着和王文龙聊天。

聊着聊着他就摇头道:“这些辽东人也实在是蛮横胡虏之辈,明明无根无底却到了京城还不老实,还要劳烦建阳你来走这一趟……若非看在建阳你的面子上,这封信我决计是不写的,正要他们辽东人吃吃苦头才明白如何做事!”

王文龙一阵愕然:“先生也觉辽东人是胡虏?”

李植还劝王文龙说道:“建阳宅心仁厚,听了辽东人一面之词便愿意站在他们一边,这些辽东人的性子,你真是要和他们相处过才明白……”

这时墨也磨好了,李植边写信边说起他在辽东的遭遇,李植在辽东当巡抚时,做事处处受掣肘,辽东的官员互相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利益小团体,根本不听他这个巡抚的调遣,能够在辽东开垦四万亩良田,李植真是累的胡子都白了。

王文龙知道这其实都是大明对辽东经营的失策留下的乱子,朱元璋时期中原的经济还没发展起来,朱元璋认为辽东“旷土寡民难以养军”,加上他对自己所创立的卫所兵体制极有自信,所以和历朝历代采取移民实边、设立郡县等直接管辖措施来经营辽东不同,朱元璋一开始就为辽东的经营定下了“废黜府县”“不移民实边”两条政策方向。

事实证明,卫所兵体系的治理能力远远达不到朱元璋的预期,“废黜府县”更使得辽东地方上完全成为了军队的一言堂,辽东军户不服从于军头就无法过上好日子,二百年下来,辽东军户自然就以卫所为划分形成了一个一个利益团体。同时朱元璋要求“不移民实边”又使得偌大辽东全都是军队的控制区,没有民政官体系去制衡这种倾向。两相交加的结果就是辽东人份外的抱团,对于外来官员全然不相信,李植经营辽东时一边推行屯垦,两只眼睛还要盯着下属官员做事,要不然分分钟他们就能把朝廷的政策拿回本家卫所利益私分了。

李植吐了一番苦水,最后做出自己的结论:“辽东地方胡汉杂处,使得当地军户七成似汉人,三成还似高丽女真人,故而不可深交。”

王文龙接过李植的手书帮他吹干,皱眉道:“我曾与女真高丽人接触过,他们和辽东百姓的性子非常不同。或许是辽东的制度养出了百姓这样的性格?”

“非也,那群人是养不熟的……日后看着就是了!”

李植在辽东做了几年官也不知经历了什么,但明显受伤实在太重,对于王文龙的话并不接受。

王文龙也没有办法,李植给了他这么大面子,总不能因此跟李植开吵吧?

王文龙谢过李植,将书信收好,离开鸡鸣寺,回到家中,心中却是越想越烦闷。

此时的关内百姓对于辽东人的歧视根深蒂固,哪怕是李植这样曾担任过封疆大吏的人也似乎觉得这样歧视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王文龙却知道:让辽东的举人去和外番使臣住在一起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