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中晚明的朝廷已经尽力在消除户等制度和时代发展的不适应,但却始终无法填补军户这个大坑。
卫所兵现在是公认的不能打仗,卫所土地一团乱麻,而且卫所兵还很难调动。想要调卫所兵去辽东实边,就问一个问题:土地怎么分?
最早朱元璋给卫所兵分田时按照的是口粮田标准但,等到卫所制度建立二百多年后,此时跟关内军户说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卫所田地是国家的,让他们把现在分到手上的田放弃掉,到辽东给他们分一块新的,这话谁能信?即使信了,朝廷也没有这么大能力去执行。
徐光启摇头感叹:“辽东多地无人,关内多人无地,却偏偏关内人去不了辽东耕种,何其荒唐……”
宋一韩接着说:“我当谏言,多调内地卫所兵去辽东实边。”
即使是宋一韩,也只敢建议调卫所兵去辽东,不敢直接攻击卫所制。攻击了根本没用,还会惹麻烦。
张居正这个晚明第一改革家所做的改革也不过是在税收、京察制度上做了点变动,属于查漏补缺,并没有动到大明制度的根基,但这就已经耗费了他全部的政治能量,还搭上了他的政治名声。
相比之下,卫所制是跟大明最基础制度绑定的,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更是远比改换一下税收方式、考察一下官员政绩要大得多,恐怕连皇帝都扳不动。
大明的制度有这么大的基础问题,大家的改革却只能隔靴搔痒,两都有些无奈。
宋一韩对王文龙道:“建阳今日之言,使我眼界大开,我最近正在研究辽东问题,若有不明白之处,可否来向建阳请教?”
“那是自然,欢迎闻远常来。”王文龙说道。
“如此便少不得叨扰建阳了。”宋一韩高兴道。三人一块用了午饭,又仔细聊了聊辽东局势,傍晚时,王文龙才将两人送出家门。
次日一大早,宋一韩就又来到王文龙家,进入书房时就见王文龙拿着一支蘸水硬笔正在专心写稿。
“建阳在写小说么?”宋一韩好奇问道。
王文龙回答道:“我下个月要离开京城,路上没时间写稿子,正好这几天把这两个月的稿子写完。”
“这是《漂流记的新稿?”宋一韩见到王文龙书桌上已经放了一摞底稿,扫了一眼便认出,然后便有些不好意思文:“这书我是每月追看的,不知可否……”
“闻远自看便是。”王文龙笑着回复说。
宋一韩大喜,找个不打扰王文龙的角落,取过底稿便开始翻看。
宋一韩四十多岁的人了,读书也是此时大多数文人细嚼慢咽的习惯,慢慢的品评着文字,读稿速度甚至没有王文龙写的快,这倒是让王文龙没有了底稿未干就被翻动导致字迹模糊之忧。
宋一韩慢慢的阅读,用了一上午时间才追平王文龙的写稿速度,这时仆人也刚好来叫两人吃饭。
王文龙放下笔伸个懒腰:“写了一上午眼睛都了,咱们先去吃饭吧。”
宋一韩点点头,和王文龙一起走向饭堂。昨天他和徐光启是在王文龙的厅中吃的饭,今天才算第一次进入王文龙的后宅,宋一韩一路上看着这京城黄金地段的大宅装饰,对于这宅子的精美程度啧啧称赞,进入饭堂时见到那一水的彩绘梁柱,更是不免暗自羡慕:果然是文豪富裕之家的气度。
沈宜修抱着孩子进入饭堂,见到宋一韩,她忙将孩子交给丫鬟,对着宋一韩行了一礼,道:“见过宋先生。”
“有礼了,”宋一韩也连忙回礼,然后问:“这位是?”
沈宜修自我介绍:“我是建阳的内人,姓沈。”
“夫人就是苏州第一才女沈宛君?”沈宜修在嫁给王文龙之前就已经才名满苏州,不需要《白蛇传宋一韩也知道她的名字。
宋一韩瞧着沈宜修的模样,暗暗赞叹,没想大名鼎鼎的沈宛君不光才华过人、模样也如此清丽。有妻如此,王文龙真是有福气。
沈宜修笑道:“什么第一才女,不过是在闺中好写些诗词别人胡乱叫的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