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 离谱  大明之崇祯拒绝上树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虑”的错觉。

到时候重拳出击,肯定很有意思。

内阁首辅黄立极应下,此事揭过,崔呈秀出列,说了王之臣入阁并兼管京营的事。

明朝内阁辅臣的选拔并无严格流程,永乐的时候皇帝一句话,正统年间阁臣推举,成化年间各部推举,嘉靖年间又是皇帝下旨。

崔呈秀推举,皇帝同意,别人没什么意见,轻而易举就通过了这项提议。

京营总督、襄城伯李守锜有话说,但是不敢说。

真要是永乐年间,你看崔呈秀会不会被按到地上打,如今的勋贵就是小透明,哪里敢反抗如日中天的九千岁呢?

听到孙承宗接任督师,朝臣明显有些躁动。

不知情的阉党想不通为什么会是孙承宗,但是不会反对“大儿”崔呈秀,非阉党则在考虑皇帝是不是在收回兵权,因此不说话,怕坏了皇帝的计划。

于是,此提议通过。

“拟旨,召孙承宗御前奏对,退朝。”说完,起身就走。

不然呢?

留下来听大家扯皮?

回到御书房,今日的奏折已经取来。

多是恭贺皇帝登基,表明自己“坚决拥护皇帝领导”的马屁折,朱由检懒得看,叫道:“陈秉政。”

陈秉政进来,口称“万岁爷。”

“去告诉司礼监,让曹化淳做南京守备太监,把杨朝调回来。”朱由检吩咐道。

“万岁爷,是否太过仓促了?”陈秉政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曹化淳是信王府老人,提拔出来理所应当,问题是南京守备太监太过重要。

南京守备太监一般兼领五军都督府之一的中军都督府事务,理论上直管南方所有军队,权势不是一般地大。

魏忠贤正是通过杨朝控制南方的军队,贸然换人,只怕九千岁有想法。

“朕知道魏忠贤与曹化淳有过节,所以没调他回来,先在南京享享福,再把欺负他的人治一治,魏忠贤要是有意见,让他来跟朕说。”朱由检说道。

冒险肯定的,要是魏忠贤不同意,皇帝可就没脸了。

赌的就是京营这块肉够肥,能满足魏忠贤的胃口。

满足不了,大不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崇祯不是康熙,魏忠贤不是鳌拜,一个打十个轻轻松松。

只是皇帝动手杀人,说明已经对内外彻底失去了掌控力,非不得已不可为。

要是魏忠贤被演了,那就是孙承宗坐镇蓟辽,曹化淳坐镇南京,南北军队握手中,等干魏忠贤的时候,起码地方军队不会乱。

也不能乱。

本来就是风雨飘摇,军队再有变乱,国家立刻危险。

所以历史上的崇祯登基之初不动声色,通过提拔升迁的方式把魏忠贤党羽调离了关键岗位,然后致命一击。

但是朱由检认为崇祯的步子太小了。

他是皇帝。

天下共主,大义所在。

什么是大义?

大义就是魏忠贤恨不得崇祯去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登基。

极端一点说,大义就是“让你死,你就应该乖乖去死啊”!

胆子大一点。

最重要的是,在为铲除魏忠贤布局的过程中,不能放松军事建设。

崇祯犯了这个毛病,导致“宁远兵变”发生,虽说袁崇焕单人独骑搞定了兵变,但是军事力量被极大地削弱了,并且首倡二人被赦免,其他将领看了便生出了小心思。

但能怪谁呢?

大家都要恰饭的啊!

一个字:钱!

所以朱由检要魏忠贤搞二百万两入内库,不只是为了建设京营,也是打算给孙承宗带一些银子去。

就在朱由检殚精竭虑时,陈秉政到了司礼监。

魏忠贤与徐应元在玩牌九,王体乾老老实实批阅奏折。

徐应元以前是魏忠贤的赌友,那个时候魏忠贤已经起势,他不敢赢,而此时魏忠贤为了巴结徐应元,一直在输。

厚厚一叠银票,红光满面,徐应元的心情好的不得了。

见到陈秉政,徐应元抓起两张递过去,说道:“见者有份,沾沾喜气。”

陈秉政一看,一百两一张的,立刻说道:“多谢徐爷。”

“好说。”徐应元问道:“万岁有什么吩咐?”

随伺太监到来,必然有旨意。

“万岁旨意:让曹化淳做南京守备太监,把杨朝调回来。

万岁又言:朕知道魏忠贤与曹化淳有过节,所以没调他回来,先在南京享享福,再把欺负他的人治一治,魏忠贤要是有意见,让他来跟朕说。”陈秉政说道。

意见老大了。

先把北面军队夺了,现在又要夺南边的,皇帝是不是要搞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