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章 这孩子是个实心眼  红楼:我是贾琏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县令也就是不知道“我草”这个词,不然能当场喊出来。这小子连这个都懂的么?

会这么想很正常,八股取士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很多读书人不读史书,甚至连唐诗宋词都不读,更比提什么汉赋了。读书人在四书五经这个小圈子里的狂卷,哪有闲心读闲书。

八股取士真是危害巨大,表面上看起来最公平,实际上读书人的思想都被局限在这几本书里头了。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要点个大大的赞,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八股取士必然导致极致的思想保守。

王县令是老油条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尴尬的表现,哈哈一笑带过道:“这就好,这就好。”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霍光这个人本身没太大的问题,对汉武帝的忠诚满满,缺点是没有约束好家人。但这人啊,你看他的时候换个角度,总能找出问题来的。汉书对霍光的评价不低,放在现在理学当道,废立之举就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所以啊,但凡贾琏稍微不注意,被这老东西带了节奏,没准就得被扣上一顶“XX信徒的帽子”。西汉那会的《春秋》的地位和理解跟现在也不是一回事,霍光当政那会,出现过儒家要求刘氏禅位的呼声。

要不怎么说坏不过读书人呢?这个王县令明显是没少读书的,他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别的不敢说,王县令肯定是读过《汉书》,并且下了工夫的,不然也做不到悄无声息的给贾琏挖一个坑,本以为十四岁的娃娃手拿把攥,没曾想贾琏居然躲过去了。

贾琏现在也不能把王县令怎么地,只能先默默的记在心里,将来找机会报复。这老东西,太阴毒了,杀人不见血,吃人不吐骨头。

贾琏这边生活恢复正常,恢复每日去青云书院读书的节奏,准备八月的府试。

张廷恩这边一道奏折递上去,在朝廷里掀起了轩然大波。

“借而不还,名为借,实为窃也!臣恳请明发上喻,勒令限期清欠,到期不换者,或扣俸禄,或去职罢官,视情节轻重而定。”

张廷恩的奏折里这段话可谓石破天惊,这是国库的钱啊,有必要这么狠么?

不狠不行,因为国库没钱了,西域叛乱,抽干了户部的银子,接下来国家有点风吹草动,拿什么银子来应对?张廷恩在奏折里还说,有据可查的借款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万两,民间借贷还要付利息,现在朝廷要求还钱,不用付利息,已经是有恩于借钱的官员了。

一边从国家领取俸禄,一边好欠着国家的钱不还,就这还好意思称忠臣?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总之张廷恩的意思很明白,这活不掀桌我干不了。当然张廷恩也可以拖着,但是拖着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这话没说,但意思大家都明白。

这份奏折上了之后,承辉帝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暂时留中。张廷恩请求面见,承辉帝没答应接见他,只是让人回话,容朕三思。

贾琏知道这个事情还是从课堂上听同学议论,班上一半的学生是官宦子弟,这消息自然传的很快。贾琏听到具体信息后也麻了,张老师这是要疯啊。

上次见张廷恩的时候,贾琏把话说的很明白了,这活没法干。以张廷恩的聪明,肯定会慎重考虑的,不能为了所谓的皇帝的信任,把自己陪进去,成为官场的公敌吧?

不行,我得给张廷恩想个办法,这老师不能就这么没了,这大腿抱上容易么?不能就这么断了,这会影响我今后科举的。

思来想去,贾琏一直在课堂上走神,方老夫子叫了几次都没反应。

直到身边的人捅了一下,贾琏才反应过来,赶紧站起回应。方老夫子也没发火,淡淡道:“下课后到办公房来一趟。”

上午下课后贾琏去了办公房,方老夫子见了贾琏也没训斥的意思,而是心平气和的对他讲:“张先生多年宦海,他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还是专心读书,争取年底有所斩获。”

贾琏听了叹息一声道:“张先生这是何苦呢?”

方老夫子没多说,挥手示意他走人,贾琏等下午放学,立刻就奔着张廷恩家里去了。

张家这会看门的老仆换了个年轻的内侍,贾琏见了心头一惊,还是上前说话。

得知来看望张廷恩的学生,内侍让他进去。这才过去一天的工夫,张廷恩身边多了两个侍女,站他身边打扇伺候着。看见贾琏跟着内侍进来,张廷恩放下手里的笔,皱眉道:“你怎么又来了?”贾琏上前笑道:“这不是不放心先生的身体么?”

说着话,贾琏眼神在两个侍女身上略过,张廷恩立刻会意,淡淡道:“你们先下去吧。”

贾琏等侍女下去了,这才上前一步压低声音:“君恩深似海,会淹死人的。”

张廷恩淡淡的笑了笑,没有回应的意思,贾琏心道这先生大概是不打算回头了。心道,张廷恩看来是只想着谋国,不想着谋身了。不然以他的才智,不至于这么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