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章 预算的问题  只想搞事业,你竟然想跟我结婚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就会讨你师母开心,这么多年,我带了那么多学生,你是第二个坚持每次给你师母送花的学生。

也难怪你师母偏疼你,每次来都给你变着法的想着做好吃的,连我也都只能跟着沾沾光。”

“师母操劳了一辈子,能让她开心点,也是学生应该做的,绝对没有混吃混喝的意思。”蒋博跟刘永四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是传统的师生,反而有点亦师亦友的感觉。

老顽童,老顽童,人上了岁数之后,确实会容易变成顽童。

“别总想着耍滑头,说说你前些日子进组,都学到了什么?”

谈论起课业,以及蒋博的学习情况,刘永四还比较严格,在老人家的印象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名师出高徒的观念,只有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方法。

蒋博也认真起来,“收获还挺多,许多之前学的理论,都在剧组拍摄的时候,看到了实践。

比如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光的应用。

当然还有设备的更新迭代,对拍摄也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刘永四点点头说:“你能总结出来要点,开始泛泛而谈,就说明已经摸到门槛了,学校能教给你的只能是术,真正的道得需要你自己去领悟,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反对你大一就出去跟组的原因。

课本理论上的东西,对于你来说,已经没有难度了,知道你记性好,基本上都记下来了,但是如何灵活应用,还需要很长一段路的磨练。

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学明白和讲明白是两码事,难度系数也不一样,如果能站在讲解者的角度上,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说清楚,那才是真的理解透彻了。

刘永四是老教授了,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肯定比一般人要深刻。

能够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肯定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摄影这玩意儿,跟语文数学物理什么的还不大一样,这些所谓主要科目里,该总结的内容,前辈们早就全都搞定了,基本上没有根本性的新发现和新规律。

即便是偶尔会有一些突破,那也是在学术最前沿的部分,一般人根本不需要了解。

但摄影不一样,高度依赖外部的摄影机,以及成套的摄影设备,以及其他系统的综合参与。

夸张一点说,在关键节点上,都不需要谈十年的变化,三五年就有可能提供全新的视角。

比如3D,比如IMAX,再比如无人机,数字模型等,对于一些类型院线电影的拍摄,可以说都是革命性的改变。

技术跟不上,学习能力跟不上,就只能抱残守缺,缩在舒适圈里啃老本,直到彻底被新的知识技术体系抛弃。

所以真正能够做到终身学习的人,还是很值得让人敬佩。

说回来,老师问学生打算,也是情理之中,关门弟子,还是要多照顾一点。

蒋博也没客气,拿出特意准备好的拍摄脚本,递了过去,跟之前给李兵兵和任权的版本不一样,这一份是放大版的,主要为了应对老师的眼花。

刘永泗接过来,一页一页开始翻看,看的很仔细,放大版的火柴人,终究也还是火柴人,看起来还真得费点功夫。

半晌之后,才把本子放下,闭上眼轻轻叩击着本子,仔细回忆全部内容,试图把剧情全都串联起来。

又过了一刻钟的功夫,才轻轻揉了揉眼角感叹道:“还是老了,看东西都比以前费劲,你是不是准备想把这個本子拍出来?”

蒋博点点头说:“是的,老师。

这个本子我已经构思了挺长时间,没有花里胡哨的技术和场景要求,拍摄起来的话,难度应该不高,以我现在的技术,应该可以尝试一下。”

在选本子的时候,蒋博就已经考虑过了,除了拍摄成本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拍摄难度,得把难度控制在现有技术水平之内。

艺术上懂得鉴赏,和懂得运用是两码事,就跟评论家和所谓专家一样,可以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不耽误人家评头论足。

反正就很不要脸……

好在刘永四对蒋博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了解,分镜头脚本都画出来了,照本宣科问题应该不大。

“你预算做了吗?拍这么一部片子,即便再怎么控制成本,也得六百到八百万吧,就这还不包括后续的宣发。”

到底是经验老道,刘永泗看一看本子,对于预算就有了个大概的估计。

至于宣发,那玩意儿,根本就不可控。

电影宣发的时候,砸进去五百万也是一种方式,砸进去五千万,也不是不可以,做广告,搞渠道,你很难说有一个确定的比例。

《疯狂的石头》制作成本也就不到三百五十万,宣发成本最多也就这个数,最后的票房有多少,两千三百多万,怎么着都是笔赚钱的买卖。

《无极》的拍摄成本,据说差不多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