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章 编制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军队的编制,主要根据战法、战术和战阵而设。

古时,军队最低一级编制常定为伍。伍长统四卒,战时居中持旗指挥,四卒分列四方,共同进退。

嘉靖年间,北虏南倭,边患前所未有,营兵制逐渐成熟。

名将戚继光在南方抗倭,见卫所废弛,改从矿工、农民中募兵,成立戚家军。根据倭寇和南方地形特点,戚继光创立鸳鸯阵和一头一尾两翼制。

为适合这种战法,戚家军改以小队为最低一级编制,每小队设队长一人、战兵十人、火夫一人。四小队为一大队,称之为哨,长官称哨长。

哨为戚家军基本编制单位,一哨大约五十人。

后来,戚继光担任蓟辽总督,主持北方边防,针对北方地形和敌军特点,定步兵营制:

十二人为一队,三队三十七人为一旗,旗总统之;三旗一局一百二十人,百总统之;三局一司四百四十九人,把总统之;两司一部八百九十九人,千总统之;三千总一营两千六百九十九人,营官统之,加设中军坐营官。

这种两三千人一营的营队制,组织相当严密,长官掌理三支下级部队,与近代军制相当接近,既有利于发挥火器威力,又与当时的组织指挥能力相适应,影响深远。

焦琏麾下只有三千将士,规模相当于一营,总兵、参将一大把,编制很虚。最精锐的标营,以队为基本编制单位,仅编有五十骑兵。

岑丹初认为,要扩军,首先要充实基层部队。要充实基层部队,首先就要完善队一级编制。

当着焦琏等人的面,丹初说道:“吾闻当年戚武毅(戚继光)创设戚家军,为伍兵制所苦。古制,伍长辖四卒,进攻则锐气不足,防守则人手短绌。

“是故,戚武毅以一队辖两伍,增设火夫一人,成十二人之数,进可攻,退可守,对付倭寇极为有效。久而久之,戚家军改一队十二人为最小编制。

“我军目前以伍为最小编制,以队为基本编制单位。标营皆为骑兵,一伍五人,一队十伍,共编骑兵五十人。

“骑兵临战,队形较宽,战线较长,以伍为作战小组,弊端不如步兵那样明显。但是,指挥起来就十分不便。

“譬如我为队长,手下管十伍,不可能面面俱到。战时,若要临时分兵或者变换队形,各伍长互相平级,互不隶属,只能委派队头或队副下去指挥。

“队头、队副为队长的佐贰官,他们一走,队长这边就会缺少帮手。同时,队头、队副毕竟不是伍长的直属上司,在伍长面前没有绝对权威,临时指挥并不顺畅。

“职下斗胆打个比方。大帅目前管马镇、白镇、赵镇、标营四支部队。日后,哪怕朱宗臣单独成一镇,大帅也只管五支部队,可以顾得过来。

“若让大帅同时管十支部队,恐怕就会精力不济,容易出现绌露。若严关有事,需要大帅分出两镇兵马支援严关,大帅是让马镇统领赵镇,还是让赵镇统领马镇?”

三人笑笑,说道:“说得不错。”

此时,夕阳将要落山,把最后一抹阳光撒向大地。

大军就地宿营,催逼关维藩尽快撤军。

亲兵送来饭菜,今日大操,部队改善伙食,加了一道荤菜。

焦琏这边也加了两道硬菜,有新鲜的江鱼,火夫烹饪得十分鲜美。

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继续议事。

岑丹初文思如泉涌,说道:“我军要扩军,必先充实编制。可参照万历年间兵部刊行的《兵录》,以百人为一队,一队设三哨,一哨设三伍,一伍十人。

“譬如,我为标营三队队长,下辖三哨,主抓三个哨长即可。平时,可将三哨分开管理,训练、休整、修葺兵器,各执其一,定期会操。战时,一哨为正兵,一哨为奇兵,一哨为备兵,指挥起来如臂使指。”

“嗯,有道理。”焦琏沉吟道:“一队百人之制,行之已久。我军客居广西,官多兵少,兵多马少,一队只有五十人。

“当年,闯贼整编部队,同样缺少战马,定步队百人,马队五十人。标营皆为重甲骑兵,铁甲在四十斤以上,至少要一人两马。

“琢如,你说,标营若改以百人一队,这多余的战马从何而来?骑兵从何而来?饷粮马料从何而来?”

焦琏对岑丹初越来越喜欢了,干脆以表字相称。

丹初受宠若惊,微微一笑,谦和而恭敬,说道:“标营将士都是陕北子弟兵,追随大帅已久,从来不求军饷。有饷时则领饷,打了胜仗就分发战利品,没饷时就过些苦日子。

“只要有饭吃,只要家眷饿不着肚子,标营将士从不抱怨。扩军之后,标营还是标营,军饷这一块还是一如其旧。”

明末乱世,军队拖欠军饷已是常态。加之时局纷乱,很多人走投无路,衣食无着,能当兵吃粮已经心满意足,并不奢望还有额外的军饷。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