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章 筹议大学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见到毕方济,丹初大吃一惊。半年不见,毕方济看起来苍老了许多。

只见他形容憔悴,满脸沧桑,摇头苦笑道:“大帅,老夫不中用了。上月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性命不保。”

“什么症状?”丹初关切地问道。

毕方济万历年间来华,为明廷效力三十余年,辗转大半个中土,至今已近六十岁,仍然矢志不渝,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学贯中西,既有渊博的知识,也精通铸炮制枪,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不能有闪失。

“大概是水土不服,得了热症,发烧十余日,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幸得上帝保佑,总算挺了过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丹初怔了一下,说道:“我府中有支长白山老参,最宜调养身体。回头,我让人送来。毕先生为国朝鞠躬尽瘁,一定要保重身体。”

这支老参还是瞿夫人送他的,丹初一直不值得用。

毕方济心生感动,推辞道:“谢大帅恩赏,我德行菲薄,实不能受此厚礼。”

丹初不许。

铁器局总办柳遇春随侍在旁,说道:“毕先生最近忙着译书,每晚都要秉烛工作,直至深夜。”

丹初心中一动,问道:“先生所译何书?”

“《矿冶全书》,此书共十二卷,由德意志人阿格里科拉著,专讲矿冶技术,书中介绍了各种金属的分离、制取和提纯方法,另有各种酸碱的制法。

“崇祯年间,李天经任钦天监,主持历局,召集汤若望、杨之华、黄宏宪等人翻译《矿冶全书》,定中文名为《坤舆格致》。

“十六年十二月,此书译成,李天经献给威宗阅览。威宗览毕大喜,批示户部将《坤舆格致》分发各地,‘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

“时已天下大乱,《坤舆格致》失传。隆武二年,我在澳门寻到一部《矿冶全书》,一直随身珍藏,但无暇翻译。前面,我害了大病,生怕此书失传,故而连夜翻译……”

丹初大受触动。明人的思想、文化、科技远远超过清朝,甚至领先于世界,为后世所意想不到。

略举一二,便可知一斑:

一、思想主张上。何心提出君臣完全平等,王夫之提出虚君立宪主张,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王阳明主张破除束缚、解放思想,李贽鼓励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等。

一、文学主张上。公安派解放文体,主张直抒胸臆。乃至于近代五四新文学运动时,不少人称新文学运动乃晚明公安派之延续。

一、教育普及上。方以智主张使用拼音教授汉字,主张创建世界通用语言,通行世界。汉字复杂难学,以致国内文盲率居高不下,普通人识字困难。方以智的主张,比新文化运动足足早了两三百年。

一、数学上。晚明重臣徐光启已经注意到了数学的基础作用,提出格物穷理之说,主张用数学的演绎推理和数量计算来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他给崇祯帝上《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精辟地论述了数学的地位作用。崇祯帝很感兴趣,指示“度数旁通,有关庶绩,一并分曹料理”。

一、科技上。明朝的科技相当发达,不一而足,可从当时出版的诸多著作中窥视一二。方以智的《通雅》、《物理小识》,孙元化的《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宋应星的《开工开物》,王徵的《远西奇器图说》、《新制诸器图说》,以及更多的官方或民间出版物《勾股义》、《圆容校义》、《几何原本》、《坤舆全图》、《同文算指》、《自鸣钟说》等。

……

清之代明,不仅是朝代的简单更迭,更有文化、科技诸方面的停滞、倒退,乃至于文明的断裂。华夏近代史上的诸多屈辱,实已埋根于明末清初。

历史上的方以智先是反清,既而剃发为僧,康熙十年被抓捕,押解京师途中,路过惶恐滩,想起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诗句,忧愤而死。孙元化巡抚登莱,收容孔有德,却死于孔有德之乱。王徽作为孙元化的得力助手,亦死于登莱。

明遗民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最为典型。这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18篇,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描述火器时,有“北虏”等语,被满清列为禁书,在国内失传。欧洲、倭国却对《天工开物》奉为瑰宝,把它翻译成十几种文字,极大地影响了欧洲、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乃至于民国时,国人寻觅《天工开物》而不可得,只得从日本回购《天工开物》。

追昔抚今,丹初感慨万千。毕方济、费雷拉等番人尚能为抗清事业鞠躬尽瘁,更何况于他这个穿越者?为国家民族计,为个人荣辱计,他都必须矢志抗清,把中华文明发扬广大。

他慨然说道:“毕先生,我一直想建一所大学,苦于经费不足。前翻,昭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