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张角之死(下)  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结果没有任何可以争议的“战争”,公孙瓒战败,逃窜到易水之畔,而后自刎。

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姿态。

而公孙瓒死了之后,出乎天下人预料的是,幽州竟然全部都划归了曹操的统辖。

所归属曹操阵营的一部分荆州势力划归了刘备所有。

至此,天下势力彻底三分,只剩下了大虞、以及两汉了。

天泰十一年,天下势力三分。

一时之间,这动荡的天下好似又有了几分“一统”的倾向,虽然天下三分,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三个大势力的割据,所以百姓们才过了相对安定的生活。

长安大汉那边,因为有刘备接手,加小皇帝一心沉迷在声色犬马之中,没有什么功夫理会朝政,所以长安大汉直辖下的百姓们生活也还算过得去,至少已经恢复了安宁。

而琅琊大汉这边倒是有些复杂了,天子与曹操之间的争斗好像是进入到了某种白热化的阶段。

朝廷中有天子的势力也有曹操的势力,当然了,那一部分忠于天子的势力还较为“弱小”,不能够与曹操的势力抗衡。

这种情况下琅琊大汉这边的生活也勉强还能够看的过去。

至于大虞这边,倒是三个势力里面百姓生活最好的一个了,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所以这里的一切制度都还没有腐朽。

新生的国度充斥着勃勃生机,加天子与丞相十分君臣相宜,朝廷之甚至一时之间连争斗都没有了。

三方之中,大虞的百姓生活之好,让刘备、曹操势力范围内的百姓都开始羡慕,而后一些着实是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一咬牙,直接悄悄带着家当开始了“南下”的迁徙。

一两个人的南下自然不能够算是“迁徙”,但若是这些人一个连带着一个,甚至最后形成了让曹操、刘备都不得不颁布律法,阻止百姓们离开的浪潮呢?

那就算是迁徙了。

在后世七年级“华夏古代史”的教学课本中,关于“三国”的篇幅里面,专门有一部分的话语记载了这一次的“迁徙”,他们在历史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

“华夏历史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课本的描述是这样的。

“在公元207年,也就是历史的天泰十一年,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之中的百姓生活也逐渐的出现了明显的差距。”

“当时尚且未曾完成一统的大虞王朝国内政治清明、皇帝勤于政事,而时任丞相的“祖天师”也展露出来了自己强大的治国能力,将大虞治理的井井有条,一时之间,甚至有当时大汉最鼎盛时期的盛世模样。”

“而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此时的刘汉与曹汉王朝便显得不是那么的优秀了。”

“于是,大批的百姓纷纷南下,其中逃亡大虞境内的百姓数以数十万计,这也形成了我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这样子的迁徙行为是自中原地区逃亡当时的大虞境内,其中来自北方、中原、沿海的诸多百姓选择的逃亡地点更多的是身为当时大虞首都的“临京城”,这些百姓在逃亡到了大虞之后,迅速得到了大虞的人口认定,而后开始在大虞境内生活。”

“在当时,大虞的主要势力盘踞在我国的南方地带,那里地广人稀,科技并没有中原地区发达。”

“北方、中原人的不断南迁,不仅给当时的南方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南方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当时大虞境内所统辖的南方地区,因为政治清明,所以对耕地的扩展较之北方放松不少,且因为大虞初代皇帝张角的政策治理,所以社会较为安定。”

“在当时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大量的荒地被开课了拿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修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之下,当时盘踞在中原地区的“墨家子弟”很快带着他们的生产工具来了南方,吸引了大量能工巧匠的南方地区,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在这一时期,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开始达到了与北方持平的阶段。”

“而盛极一时的“虞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随着大虞的安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铁、造船、造纸、造盐等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我国历史第一个能够与北方“官渡城”、“长安城”媲美的南方大城市“临京城”,也是后来的“豫章城”出现了。”节选自华夏古代历史七年级。

在这样热闹的发展之下,大虞的国力自然是蒸蒸日的。

而大虞开心了,有人自然就不开心了。

比如曹操。

天泰十一年,大虞发展正在关键的时候,曹操与刘备联手,二人的盟军规模再次扩大。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