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遵强征伯约兄为郎中后,姜伯母亦是深恨马遵。”
“这次赵将军让伯约兄统冀县兵马,伯约兄没有拒绝,更是气得姜伯母在家闭门数日不肯与伯约兄相见。”
诸葛亮亦是因为年少丧父,又因兵祸流离失所,不由对姜维有了共情之心。
同样,诸葛亮也理解姜维老母的想法。
一个在家相夫教子的妇人,突然失去了丈夫,本就哀伤。
好不容易将儿子拉扯大,这儿子又要走上丈夫的老路,这心中自然是难以接受的!
诸葛亮轻叹:“姜伯约有孝义之心,又有忠信大志,若是就此埋没,实在是可惜!”
“伯松,你既然能了解到这些隐情,可有去劝过姜夫人?”
诸葛乔有些讪讪:“我本来是想去劝的。”
“可我还未开口,姜伯母就说,我年纪轻轻,却要披甲上战场,世上怎会有如此狠心的父母。”
“阿父若想用姜维,恐怕得亲子去见姜伯母了?”
诸葛乔也很无奈。
见了姜维的老母后,诸葛乔才知道为什么姜维不敢忤逆。
除了孝义外,最重要的是姜夫人那张嘴,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尤其擅长郑玄的郑学!
可以说,姜维自幼好郑学,都是受姜夫人影响。
想说服一个人,同样得知己知彼。
可惜,姜维学了十几年郑学,依旧辩不过姜夫人。
诸葛亮仔细听了诸葛乔对姜维老母的介绍,心中有了计较:“无妨,待我考查姜伯约的才学后,再去见姜夫人。”
身后的马谡听得颇不是滋味,不由暗暗忿忿:丞相何故如此器重这姜维!有我马谡还不够吗?
这就是诸葛亮和马谡的区别了。
马谡自矜,看不到旁人的闪光点,认为姜维也不过如此;比姜维有才能的不是没有,没必要这般重视姜维。
诸葛亮不同。
诸葛亮看中的,不是姜维现在的才能,而是姜维的潜力和年龄。
姜维才十九岁!
这般年轻,不仅让同郡功曹主簿等官吏交口称赞,亦让赵云惊叹武艺兵法,更是称其为麒麟之才。
倘若能善加培养,这就是炎汉未来的中流砥柱啊!
诸葛乔经常劝诸葛亮,不要事必躬亲,诸葛亮又何尝不知道?
奈何能用的人才太少。
要么是有才没担当,譬如廖立;要么是有才有担当私心重,譬如李严。
能有才有担当且私心不重的,太少太少!
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个姜维,诸葛亮自然会倍加重视。
为什么培养马谡?
还不是因为没人!
北伐不仅仅是击败魏将,还得考虑治理和镇守,总不能管杀不管埋,只打城池不治理城池。
来到冀县城中,诸葛亮认真的考察了姜维的兵法武艺,见其骑射精通,对用兵道理也是对答如流。
诸葛亮心中更是惊叹!
当即就决定去拜访姜夫人。
马谡虽然很不爽,但也不敢在这个时候生事。
诸葛亮一向都是执法严苛,马谡要是恣意妄为让冀县官吏惊惧自疑,诸葛亮是会真砍人的!
听闻大汉丞相亲自来访,姜夫人连忙出来迎接。
跟姜维置气是私事,拒见大汉丞相诸葛亮那就是无礼了。
寒暄一阵,诸葛亮直言了来意:“如今炎汉新立,正是我辈英才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时刻。”
“伯约有麒麟之才,我深为佩服,故而想征召伯约在帐前听命,不知夫人可否允许?”
姜夫人早猜到了诸葛亮的来意,直言问道:“丞相准备让伯约从文还是从武?”
诸葛亮笑道:“自然是遵从伯约的意愿。”
姜夫人摇头,直言拒绝:“若如此,恐怕得让丞相失望了。老身不想让伯约从武。”
诸葛亮不慌不忙:“听闻姜夫人以郑学传家,想必也听闻过涿郡大儒卢子干。”
姜夫人点头:“子干公和康成公,皆是师从扶风季长公,老身亦是佩服子干公的才学。”
诸葛亮轻笑:“不瞒夫人,陛下乃是子干公的门人,昔日在徐州的时候,亦在康成公门下求学。康成公的门人孙公祐如今也在成都。”
姜夫人眼神一动:“丞相可否引见伯约与康成公门人相识?若能拜入康成公门人门下,也能印证伯约这些年对郑学的研究。”
姜夫人想得很好,拜入孙乾门下,以后就能从文了。
诸葛亮本就是心思玲珑的,姜夫人这点心思自然是瞒不过的。
斟酌了用词,诸葛亮又道:“夫人,我以为身逢乱世,不能只好文事而忽略了武事。我有数言,请夫人静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