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六章 刘伯温!原来一切都在你的计划中吗!【求追读!求各种票!】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季秋此举,当真是尽显少年郎的朝气。

但很遗憾,他并没有收获任何人的关注。

因为在季秋开口的一刹那,在场的所有人,都齐刷刷的看向了洪武朝现任的第一大冤种。

刘伯温!

季秋...出使闽南...陈友定一反常态来降...朝廷掌管海贸...

原来如此!

一切都在你的计划中吗!刘伯温!

别忘了,你也是东南官员!

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李饮冰等人实在是无法想象,身为浙东利益集团的核心一员,刘伯温为什么会做出这等自掘坟墓的蠢事!

面对那一道道或是不解,或是质疑,或是怨恨的目光。

刘伯温不理不睬,缓缓闭眼,看似是在躲避众人的视线,实则是不忍看到意气风发的季秋,接下来备受打击的模样。

陈友定被群起而攻之的这一幕,刘伯温早就料到,并且也对季秋明言了。

但很显然,季秋并没有听进去,依旧借着刘伯温的名义,促使陈友定说出了刚刚那些话。

在刘伯温看来,不管季秋想要干什么,今天都不可能成功。

纵观历朝历代,被勋贵,士族,豪绅,一起反对的事情,一定是好事,但没有一件成功!

为了维系统治,皇权看似至高无上,实际上只能对这三股势力,做出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

若是有多方势力勾结到一处,皇权甚至只能委屈求全,仰其鼻息,赖以生存。

这,便是封建王朝永远也逃脱不了的大势!

可季秋半月前颇为自信的模样,忽然浮现在刘伯温的脑海中。

思虑良久后,刘伯温心中的念头,忽的化作一声长叹。

纵使神机妙算如刘伯温,这一次也想不明白,季秋要如何独抗这大势,并且完成自己的目的。

难呐!

见刘伯温迟迟不发一言,众人渐渐收回视线,看向依旧昂首而立的季秋。

“呵呵...咱的安南伯居然也有话要说。”

“但讲无妨!”

季秋没叫干爹,朱元璋自然不会用“小兔崽子”之类的称呼,而是用上了颇为正式的“安南伯。”

这两个称呼一出口,这场谈话的性质,便从父子闲谈,变成了君臣奏对。

霎时间,上百道目光汇聚于季秋一身。

此刻的季秋,便是朝堂之上唯一的焦点!

“臣有两事上奏!”

“这第一事,便是效宋朝旧制,再设武举!”

一言既出,便是石破天惊!

刘伯温赫然睁开双眸,用满是惊骇的目光看向季秋。

没错。

季秋从一开始,想要办成的事,就不是两件。

而是三件!

“臣以为,当今之下,唯有北元,属我新朝心腹大患,需征讨之。”

“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北元领土亦是辽阔,战端一开,恐旷日持久,难以维系。”

“为江山计,臣奏请吴王,效仿国子监,于五军都督府设教场,纳军中勋贵后代,并民间贤才,在其中熟练弓马,精研兵略!”

“可令军中年事已高之宿将,于教场当中为师,将征伐经验传授给我新朝后世之将领,以备不时之需。”

“......”

季秋侃侃而谈,拿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武举”制度。

简单来说,这套制度,说是效仿宋朝的武举,实际上是后世普鲁士军事贵族,培养军官的那套法子。

在这套制度下,大明未来的勋贵子弟,想要继承爵位,就需要进入五军都督府学习,由各位沙场宿将亲自进行教导,在考核完成之后,才能够袭爵。

若是失败,那便换一人再来,期间族中的爵位会一直保留,直到有人成功袭爵。

袭爵之后,便是笔试与实战相互结合的授职考核。

这期间不再是只有勋贵子弟参加的考核,还有从寻常人家,选拔而出的英才。

考核成绩优异者,最高可获千户,最低也是跟季秋一样的七品总旗。

除此以外,勋贵子弟不得在朝中担任非军事职务。

若是族中子弟上进,也可派遣多位子弟进学,同样可根据考核成绩获职。

武举全程,皆由五军都督府内部负责,朝中文官不得插手!

像这样确定一整套完善的军官培养,晋升制度,便是季秋要做的第三件事!

宋朝乃至于未来大明的衰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文强武弱。

明明是国之栋梁的武将,却被迫成为了文官的依附。

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就是因为武人没有像科举一样,稳定而又完善的培养晋升制度。

再过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