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兴,秋哥儿的心意,本将领了。”
“只是这火器...”
略显纠结的沉吟片刻,徐达指了指北平城内的居民区,对着崔兴命令道。
“本将命你在城中招募百姓,就用你带来的这些火器,作为武器。”
“你这一部无需出城作战,只需镇守北平即可。”
纵观人类战争史,每次出现大的武器迭代时,当时的军队,乃至于将领,普遍都对新式武器充满了不信任。
哪怕是在证明了新式武器的优越性后,也还是会有人皱着眉头,说“这玩意不如旧的”,“要是在我的军队里装备这玩意,我就一头撞死”之类的话,并且其中不乏当时世界上公认的名将。
但这种现象,并不能证明这些将领的愚昧,恰恰还说明了他们能够成为名将的最大原因。
那便是对于战争的敬畏,以及对于战争本质的洞察。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而可胜在敌。
这便是战争的本质,或者说赢下战争的本质。
先立于不败之地,使敌人无法击败自己,然后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的时机,最后一举歼灭敌人。
左右战争胜负的因素,不在于敌人,而在于自己。
在明知敌人无法战胜自己的情况下,大多数名将都会拒绝将军中那些已经经历过实战考验,非常可靠的武器,更换成“看”起来更可靠的新式武器。
为的,正是减少战争中的变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徐达此时,也是这样的心理。
尤其这玩意还是季秋研究的,徐达的心里就更犯嘀咕了!
若是沐英送过来的,徐达没准就直接列装了。
因为沐英在火器上的造诣,那是整个明军公认的。
可季秋...
之前也没听说过他接触火器啊?
大明整个北疆的安危,都担在徐达一人身上。
这担子太大,大到徐达不敢做出任何冒险的举动,大到他这位明朝最璀璨的将星,都要主动向朱元璋求援的地步。
他就更不可能将让军中的火铳兵换装了!
可这些火器都送过来了,徐达也不可能退回去,那不是打朱元璋和季秋的脸吗?
无奈之下,徐达只好让崔兴另成一部,用于守城。
并且不让他们出城作战,也能避免这些缺乏训练的百姓,战时胆怯,导致影响士气之类的情况发生。
“是!大将军!”
崔兴也没有争辩,只是一拱手,便干脆利落的转身离去。
至于如何拉扯起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在足量足饷的情况下,崔兴根本不会犯愁。
别忘了朱元璋对他的那句评价!
有古名将之风!
更别说洪武造的操作,本就便捷,更不需要近距离刀刀见血的搏杀!
崔兴唯一要做的,便是不断训练这些新士卒,让他们在战场上能够有胆量,将火绳枪对准城下的敌人便可!
......
漠南身处,马蹄声急,卷起了漫天的尘土。
由于北元刚刚才被赶回老家,“黄金家族”这一面旗帜,在草原上依旧具备着极大的号召力。
得益于此,北元,或者说是王保保,才能够将众多部落,聚集起来,在短时间内,再次剑指北平!
临行前,王保保对着元顺帝涕泪俱下,立志要“兴复元室,还于旧都”,做大元的救世宰相。
怀揣着满腔壮志,王保保离开和林,来到漠南,准备朝北平发起进攻。
有人劝谏王保保,建议他自河套而入山西,河北,进而围困大都,却是被王保保果断拒绝了。
“贼军如今兵力疲敝,深陷巴蜀,云南两地。”
“此计虽好,只恐旷日持久,令贼军腾出手来,则大军危矣。”
“如今之计,当速战速决,直取大都,再造我大元!”
从这段话就能看出来,王保保对于自己,乃至于元军的实力,还是非常有数的。
也就是趁大明腾不出手的时候,打打秋风,正面作战的事就甭想了!
毕竟吃了那么多次亏,王保保就算再乐观,也得学会认清现实。
至于其他各個部族的首领,懂得个锤子的兵法,肯定是王保保这位“蒙元战神”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
待到最后一支部族赶到后,王保保立刻开始叩关,兵分三路,自万全右卫,龙门卫,渤海所同时发起进攻,意图将北平外部的防线拦腰斩断!
出乎王保保的意料,甭说这三个卫所,就连更深处的宣府,怀来等地,明军都没有派人驻守,甚至还迁走了当地百姓,房屋烧毁,水井填埋,主打的就是一个坚壁清野,在元军抵达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