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业化的基础!【求订!求月票!】  人在洪武,朝九晚五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进行你死我活的厮杀。

只有角逐出新的狼王,狼群中的厮杀才会停止。

再加上大明的刻意干预,保守估计,新的“狼王”也要等到二三十年后,才会诞生。

这么长的时间,季秋没准都搞出水冷机枪了,突突不死他们!

而辽东的开发,依旧在稳定有序的推进中。

一个月的功夫,大明各地便冒出来五十万的“流民”,自发前往辽东开荒,并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这已经是大明百分之一的人口了,并且还都是精壮劳动力。

用于辽东的先期开发,实在是绰绰有余。

而第一批出发的海贸船队,年底都不一定能回来。

思来想去,季秋现在的当务之急,依旧是继续发展园区,外加给几个小家伙授课。

想到这,季秋立马喊来崔兴,让他将张二狗找来。

“经...经理...”

“您找我?”

哪怕如今已经在园区中脱颖而出,手下还管着一大堆学员,甚至是低级业务员。

可站在季秋面前,张二狗依旧表现的有些无所适从,手都不知道该往哪放,显得非常拘谨。

不过这样的表现,也算是有所进步。

总比第一次和季秋交谈时,话都说不利索的情况要好。

“张组长,你莫要紧张!”

“本经理又不会吃人!”

“找你来,是想问问你。”

“你了不了解流行于中原,巴蜀等地的水力纺车?”

十八世纪,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出现,被誉为英国在十八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甚至还被说成是世界历史乃至于工业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

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元朝,甚至是宋朝存在时,类似的机器就已经在中原大地上出现。

元朝的包税制,以及“汉人自治”的政策,虽然坏处良多,但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

那便是中华文明自宋代传承下来的一系列技术积累,并没有得到破坏,反而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事实上,元代仅仅存在了不到一个世纪。

但在这九十七年内,中华文明的科技发展并没有停滞,而是不断发展,不断普及开来。

其中以农业的发展,最为显著。

有元一朝,先后诞生了《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桑衣食撮要》三本农学著作。

说是农学著作,但实际上,其中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之多,诸如手工业,畜牧业等,甚至还记录了大量的相关生产工具。

其中,就属《王祯农书》涉及到领域的最为全面,记录也尤为详细。

像是季秋提到的水力纺车,在《王祯农书》上便有记载。

甚至在元朝末期,都江堰一带已经开始成批量的使用水力纺车制作蜀锦。

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积累了解的越深刻,季秋就越是感到惋惜!

大明的技术积累,远远超过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的欧洲!

这些可都是现成的技术,拿来就能用!

“经理,小的也是略有了解...”

这年头,一个工匠基本上是一通百通。

给他们几斤铁矿石,他们就能打造出所有铁制工具!

更甭说木制的水力纺车了。

因为工匠也是存在“传承”这个说法的。

一代传一代,只要人不死绝,那么未来工匠所掌握的技术只会不断增加,最终达到近乎于“无所不能”的地步。

“太好了!”

季秋闻言,大喜过望,立马向王二狗介绍起了自己的要求。

“是这样。”

“你能不能按照水力纺车的结构,制作出一个器具?”

“用来粉碎较小的铁矿石?”

至于该如何改变水力的传导方向,季秋还真不太清楚,只能是提出自己的需求,让张二狗自行判断。

“经理,就这一个用途?”

“对!”

“你不用计较耐不耐用的问题,只要能坚持一个月以上不坏,就算成功!”

“坏了大不了再造,我只要要求这玩意能够源源不断的粉碎铁矿。”

“能不能做到?”

面对季秋颇为猴急的模样,张二狗显然是不敢打包票的,只得犹犹豫豫的低声道。

“经理...”

“小的不敢垮下海口,先试试吧...”

“至于能不能成,小的也不知道...”

“什么叫你不知道?”

“必须能成!一定能成!”

“这是咱们园区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对于张二狗这副瞻前顾后的模样,季秋非常不满意,立马大手一挥,豪迈道。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