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李善长不是东南士族的对手。
没错。
大明宝钞之所以会落到“草草收场”的结局,其中自然少不了东南士族的“出力。”
因为钞法的实行,会损害到东南士族的利益。
道理也非常简单。
宝钞作为一种货币,其最大的用途,自然是在市面中进行消费。
而大明最大的“商人群体”,还是东南士族。
那么问题就来了。
朱元璋将宝钞发行给百姓,将士,官员。
这些宝钞,最终只能流向商人手中。
完了这些宝钞,偏偏一文不值,还不能从朱元璋手里回收银钱。
这群无利不起早的商人能干吗?
更重要的是,大明民间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由士族开办的钱庄。
宝钞的发行,相当于跟这群士族“抢饭吃。”
朱元璋对于宝钞的错误认知,固然是导致宝钞沦为废纸的一大原因。
但各地士族在这个过程中的推波助澜,阴奉阳违,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个锅,老朱得背。
但不能全背。
史书中明明白白的记录了,朱元璋下令“禁民间无以金银交易。”
谁会以金银进行交易?
说到底,洪武宝钞之所以会落得这种“人人喊打”的境地。
还是因为利益。
跟宝钞有没有锚定物,关系不大。
就算按照季秋的方法,以银本位发行宝钞。
发行过程中照样会有各种阻力。
让李善长,甚至是刘伯温来经办,季秋都不放心!
万一他们把季秋辛辛苦苦搞来的银子,打水漂了咋整?
思来想去,季秋只能苦着一张脸,应下了这个差事。
“行吧...”
“不过我得要几个帮手。”
在这种时候,朱元璋表现的非常豪爽,大手一挥,痛快道。
“朝中上下,随便你挑!”
“那就好!”
季秋的目光落到朱标等人身上,脸上渐渐露出了神秘莫测的笑容。
“走!”
“给你们几个上堂实践课!”
......
老朱其实想要反悔来着。
但斟酌片刻后,朱元璋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毕竟在“教书育人”这方面,身为“科学之道”开山大弟子的季秋,还是很有一套的。
就这样,季秋多了五个跟班。
形影不离的那种。
“秋哥儿,你发话!”
“咱们要怎么弄?”
“需不需要我从大教场搞点家伙什出来?”
一听这话,季秋的额头上顿时冒出三根黑线,毫不客气的给了朱棣一个暴栗。
“你能不能文明点?”
“整点我好像是个莽夫似的,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咱们这回算是去做买卖!”
“生意,懂不懂?”
“哪怕受点委屈,都不寒碜!”
“好好学着吧你!”
朱棣捂着脑袋,也不生气,继续用非常崇拜的目光盯着季秋。
“秋哥儿说得对!”
看着朱棣这憨憨的模样,季秋哑然一笑,对着几个小家伙招呼道。
“走。”
“先去见见你们师爷!”
刘伯温现在很头疼。
自打回到中书省后,周围人那异样的目光,就令刘伯温如芒在背,倍感难受。
其中“青田公这是又出手了?”“青田公是个好人呐!”等等议论声,顺着风儿传到了刘伯温耳中。
刘伯温很想说,这些事跟他没有一文钱的关系!
而且真觉得这是什么好事?
扯淡!
刘伯温可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的性子了。
他能给朝中的文官考虑?
还说要给京官涨工资?
指不定背后憋着什么坏呢!
每每有人来到刘伯温面前,对他道谢。
刘伯温都会十分认真的回复,这事跟他真没关系!
不要谢他。
可特么没用啊!
压根也没人信呐!
不管刘伯温的语气有多么坚定,回应他的,都只有“青田公真是高风亮节!”“青田公不必多说,此番恩情,我等已经记在心里了!”之类的回复。
到最后,刘伯温都懒得解释了。
解释了又没用,还解释个屁?
又送走了三个向自己道谢的官员,见迟迟再没人过来,刘伯温终于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