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章:太平道教  舍弟吕奉先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汉,光和六年(西元183年),隆冬。

雁门郡经过吕衣两年以来不遗余力的治理。

在吸纳了大量依附的流民之后,繁荣远超往昔。

郡县之中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百姓富足。

不过,在朝廷官方的记载之上,雁门郡虽然有所治理,但是效果并没有多少,仍旧是属于要死不活的状态。

主政的吕衣刚好处于既不能因功升官,也不会因过免职的状态。

不过,这也是吕衣自己所特意设计。

但是,在私下。

吕衣效仿世家大族,大肆跑马圈地、庇护流民、私设田亩、阴养死士。

在他的腐化拉拢之下,雁门郡已经成了他的一言堂。

其中的官吏不是已经被吕衣彻底收买,就是被吕衣用计调离原地,迁任他地。

而空出的空缺则立即会被吕衣用自己的亲信顶替。

而那些既无法被吕衣拉拢收买,也抓不到把柄一心要和吕衣作对的官吏,吕衣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自然有办法让这种刺头闭嘴。

如今雁门郡之中大半官吏都是吕衣的人。

高览、侯成、宋宪、魏续、曹性等人各个都已经是县长之位。

而其余官吏在吕衣的金弹攻势下也各个乖巧听话,生怕得罪了吕衣这個财神爷兼阎王爷。

他们可是对这两年来时常以一些可笑的原因死于非命的同僚印象深刻的很。

而吕衣满足了上层官吏的利益诉求后,也没有忘记底层百姓。

雁门郡和九原县两处的百姓大执法分为两类。

一类在册百姓,仍旧是按照朝廷的法度征缴税赋,承担徭役。

汉朝的徭役其实就给朝廷当苦力。

制度刚开始设置的时候,朝廷和地方政府还会承担服役者的口粮,还会根据辛苦程度决定服役的时限,有时还会给服役者提供报酬。

但是到了朝廷即将灭亡的汉末,给朝廷或者官府承担徭役,不光一分钱都没有,而且还要自己承担服役期间的口粮。

而且,其中勒索敲诈的道道也十分之多。

想要承担简单的活计,得交钱。

想要早点回家,得交钱。

甚至想要留住自己的小命,不被官吏们以误工迟到之类的借口惩处甚至处刑,也要交钱。

吕衣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尽力减免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另外有一些实在需要的工程也会根据繁重程度管吃管喝,还发钱。

而在税赋方面,吕衣虽然还改变不了朝廷让有地农民承担逃籍之民的赋税的潜规则,但是他却自己掏腰包给这些百姓承担了多余的摊派部分。

反正如今经过鲜卑之乱后,许多郡县人口都大减,有些村落甚至整村整村的被鲜卑人屠戮殆尽,吕衣用鲜卑人入寇的借口不断的向朝廷申报人口大减,因此摊派的税赋并不多。

加之这些百姓的人口也确实不多,吕衣并没有掏多少腰包。

而且,他如今垄断了对匈奴的对外走私贸易,可以说是日进斗金,这点邀买人心的代价他还是可以付的起的。

以至于雁门一郡和九原一县在册百姓都对吕衣感恩戴德,人人皆称颂吕府君的仁德。

就连逃亡成风的社会现象也得到了遏制,不仅逃亡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就连许多已经外逃流落乡野的百姓在听到吕衣的仁政之后也都纷纷重新返回故土。

而另外绝大多数的百姓都是不在册的逃民和主动拖家带口前来依附吕衣的流民。

吕衣一律将这些人编入军屯之中。

按照半军队半民政的制度,将这些人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上万的规模散布在雁门广阔的土地之上。

这些屯户虽然暂时失去了自由,但是却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安全和食物。

并且吕衣也给了他们希望,对他们的税赋远低于作为平民时应付朝廷的数量,因此在吕衣的麾下给吕衣当屯户,他们也对此感到满意和满足。

两年的时间匆匆而过,这些军屯的数量已经从从前的十万人的规模翻了整整五倍,已经达到了五十万人的规模。

要知道,季汉灭亡之时,在册的总人口也不过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而若是吕衣再加上治下的在册百姓,也基本上和这个数字相当接近了。

吕衣如今仅仅控制了一个郡加上一个县,人口就占了季汉的一大半。

而雁门郡只是并州的一个郡,而并州也只是大汉十三州其中倒数数一数二人口贫瘠的州。

而季汉虽然实际控制范围只有益州一域,但是却也是鼎力三国的一员。

由此可见,汉末的天灾人祸给汉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堂堂季汉一国之人口在如今却只比一个贫瘠的郡多一些,当真是让人心中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