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7章 该害怕的是他们!  我在现代留过学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直如此分的清清楚楚。

向太后才能真正依靠,至于太皇太后,她老人家不给赵煦添乱就已经很好了。

两宫对此,早已经习以为常。

向太后自是内心暗喜,早就赵煦视作亲生的儿子。

太皇太后虽然有些会吃味,但仔细想想,却又觉得合情合理。

孩子当然会更亲近母亲,而不是祖母。

再说了,官家确实是仁孝!朝野皆知!

也就没放在心上,虽然过去,张茂则会在她面前偶尔提起一两句。

太皇太后起初还觉得有理,可时间一长,加上官家在她面前从来都是孝顺懂事。

于是,张茂则的话,就变成了胍噪!

说的多了,她也就嫌烦了。

尤其是上次的事情出现了后,太皇太后对张茂则起了戒心。

在夺了他的差遣后,细细想了想,还觉得不保险。

于是,干脆将他打发去了永裕陵,当永裕陵使,又派了亲信梁从政去监视。

但凡张茂则敢在外面,多说一句不该说的话。

太皇太后也只能让他去永昭陵服侍慈圣光献皇后神灵了。

张茂则的养子张巽更是被太皇太后,用一个调令,调出了大内,去严守懃手下,当一个水磨务的监官。

两宫到了福宁殿,看了开封府的沙盘。

见着那道路、河流、山川、城市,都被浓缩到一个不过一丈长的泥塑木框里。

两宫都是眼前一亮!

即使她们深居深宫之中,一旦天下各路军州,都被制作成沙盘。

那么,她们坐在汴京城中,也能知千里之外的地理。

对于她们施政的好处,自不用说。

于是,两宫看了沙盘,便赏赐了宋用臣二十匹绢。

同时拨了五千贯给沙盘司当经费,命宋用臣加紧制造。

更应宋用臣之请,许他可以调用户部、兵部的佐吏、文牍。

打发走宋用臣,两宫就在福宁殿里,陪着赵煦说起话来。

“六哥这两日一直在福宁殿看书?”太皇太后首先问道。

赵煦颔首答道:“回禀太母,孙儿这两人一直在读明道先生的《识仁》一书……”

程颢的识仁书,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短文。

全文不过寥寥数百字。

但程颢却为之亲自注解,阐发微言大义数百条。

所以,才能编订成书!

而此书赵煦感觉,恐怕是因他才会出现的。

应该是程颢卧床的时候,不顾疾病,亲自口授程颐甚至很可能是他自己执笔亲写的。

这就给赵煦提出了挑战了!

因为那在他的知识盲区之外!

一位鸿儒,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将毕生智慧和对儒家思想的思考,以及对君主治国的理念、道德,贯通在一本薄薄的书内。

实在是读的艰难!

不过,他依然兴致勃勃的认真读着思考着。

这是帝王的必修课!

你必须掌握经义的解释权!

因为经义的解释权你不掌握,就会被别人掌握!

所以,程颢临终所献的这本书,对赵煦来说,其实是一座宝库!

他只需要理解、融会贯通了程颢的这些东西。

那二程的理学,就是他说了算!

不然,程颢的徒子徒孙们,还敢和赵煦辩论不成?

谁质疑,赵煦就可以甩出程颢临终亲笔所写的东西。

来来来……

是你懂理学?还是朕懂理学?

呵呵,小垃圾,连明道先生的大义都未参透,就敢在朕面前狂言!

同样的道理,可以复制到张载的气学身上。

因为,程颢在注解识仁的时候,大量引用和阐发了张载的《订顽》一书。

并依照了理学的思想对张载思想进行了再解释。

而,张载去世后,大部分的气学门人,后来都相继从了二程。

吕大防、吕大临、吕大忠兄弟就是典型。

于是,赵煦感觉,要不了几年,理学也好气学也罢,都要被他控股了。

两宫听着,都很开心。

向太后更是心疼的说道:“六哥,读书归读书,不可太过,以免伤及御体!”

赵煦谢道:“母后叮嘱,儿记住了。”

“其实儿也并没有很刻苦,只是闲暇时就读一读,读不懂了就去花园散步,想一想……想不通的就暂且搁置,待经筵上与程说书请教。”

两宫互相看了看,都笑了起来。

赵煦却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