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部长的介绍中,石海就得知,目前为了全面扫盲,师资力量几乎都投入到了扫盲班,几乎没有什么小学、中学的职工学校、夜校。
这也难怪。就算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工厂,目前的文盲半文盲也高达80%。就算到了1960年,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扫盲,文盲半文盲率依然有60%。
所以根本不是政府不想办夜校,而是根本顾不上。
不过读夜校这件事,石海就是顺便一问,他也并没有在意。反正稳定的工作已经拿到手了,而且还是最顶尖的单位之一——红星轧钢厂。
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没过多久,那位小宁就从街道取来了介绍信和一些报道资料:“海子,轧钢厂这批新职工的入职,统一安排在下周三。下周三上午九点,你们统一在厂门口集合,千万不要迟到。还有,报名的时候别忘了携带报名照……”
“谢谢宁姐。”
“不客气。有啥事,你可以随时找我。”
这位小宁就是王部长的通讯员,也就是秘书。但作为一个准妈妈,她照样来回奔波,不辞辛劳?这个年代的女干部确实令人敬佩,一丁点都没有小仙女的样子。
……
离开居委会的时候,石海就给两位大姨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不仅仅是“这孩子听话”,还有就是干净整齐的外表。
有一说一,虽然穿着乞丐装,但这年代很少有天天洗澡,保持卫生整洁的男人。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那种概念,也很少有那种条件。
再加上,石海有着很好的话术谈吐。作为准备哄骗京城大妞的男人,当然也可以是个大妈杀手。说话交流还是让人很舒服的。
另外就是人高马大。虽说石海的相貌就是很普通的路人脸,但身高向来就是男人帅气的标准之一。否则后来的相亲条件,怎么会有高富帅呢?
在这个年代,北方男人的平均身高在1.65米左右,南方男人都已经低于1.60米了。因此石海那种超过1.80米的高个头,绝对属于鹤立鸡群的存在。相当吸引眼球的。
并且现在对男人的审美观就是虎背熊腰。那种秀气的小奶狗类型,那是会被别人嘲笑的。所以王部长和赵主任就更加喜欢,看着也“赏心悦目”吧?
说实话,让石海去废品收购站,王部长和赵主任也绝对没有坑害他。
去废品收购站就能定岗,每月拿33元。去轧钢厂当学徒,第一年学徒工资只有17.5元,后面两年稍稍上涨几块钱。
从短期来看,废品收购站的收入更高。起码远远超过轧钢厂的学徒工。
另外,等到明年57年,所有的废品收购站都会合并,组成京城物资利用回收公司。那就是供销社管理的下属公司。
等到58年,供销社就会和商业局合并。后来又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断的合合并并。
先不管后来的历史。等到供销社和商业局合并后,由于京城商业网点的不断增加,而商业局的人员编制是有定额的,为了解决职工紧缺,就从下属单位不断的抽调人员。
除了少量老弱病残以外,废品收购站的职工几乎都被抽调到商业局。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城市流通归商业局管,农村流通归供销社管。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燕京城里面,根本就没有供销社的(除了全国供销总社这种机关办公场所)。都是商业局的商店。而二坏外面,比如中关村那里,那里才是供销社。
所以南锣鼓巷的居民,他们去的都是商店,不会有供销社的。不会把四九城当成大农村了吗?
因此到了那个时候,石海小概率进入商店,成为营业员。大概率进商业局运输公司。年轻力壮的板爷嘛!本身就是专业对口。
并且随着后来运输工具的不断升级,从排子车,到畜力车、到三轮车、到卡车……
运气好的话,以后在运输公司,石海就能成为驾驶员。运气差一些的话,起码也是押运员。
装卸工肯定不会。后来这种又脏又累的装卸工,大部分都是大集体或者临时工的编制(58年以后)。根本不会让大国营编制的人去做。
因此说,三分之二的概率是八大员,再怎么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呢?
发现没有?在这时期能够找到的工作,几乎都是很好的单位,而且都是大国营的编制。其中也包括了废品收购站,同样也是大国营编制。
虽说收废品、捡破烂的名声难听些,但在编制方面,与其他单位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后来打破头去抢的好工作。
需要注意:在这个年代,只有大国营编制,根本就没有大集体和临时工编制的。
要一直等到58年,出现了第一次的就业潮,为了解决就业,才会有大集体。当然还有其他种种政策;第二次就业潮,那就是一刀切知青下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