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拒绝吗?”
李弘答道:“孩儿想着,阿娘是担心儿的身体……而且盐田之事看似简单,收益也大,但目前顶多落于纸面,要想凭借此法短时间内筹集钱财,只怕不易。”
武后笑道:“你倒是看的分明,如此,我也就不复多言了。”
李弘应道:“谢阿娘教诲。”
“这本就是你自己想的,何必谢我?”
李弘摇了摇头,道:“其实儿当时心中有些迟疑,全因阿娘提醒,才下定了决心。”
武后轻轻颔首,继续往前走。
李弘继续跟上。
阿琪等人依旧坠在后面。
走着走着,武后忽然又说道:“弘儿前阵子就学到《后汉书》了吧?”
“正是。”
“东宫那几位太子师,必然会借着这个机会说一说外戚干政之害吧?”武后问道。
后汉的一大个特点就是少帝继位,太后联合外戚干政。
但李弘心知肚明,武后问的是外戚,真正所指却是后宫。
而且事实也正如武后所说的,他在东宫的老师都颇有儒学造诣,不借着后汉书向李弘暗示武后干政之患才奇怪了。
历史上,李贤刚当上太子,就主持编撰了后汉书注,要说这其中没有政治意味,鬼才信。
和武后刚正面的下场李贤已经演示过了,李弘自不愿去重蹈覆辙。
况且眼下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身为大孝子的他怎么能不满足母亲的愿望呢?
李弘很干脆地答道:“此一时,彼一时。后汉如和熹皇后,临朝之时,正是后汉天灾人祸风雨飘摇之际,若是任由幼主掌权,天下难安。”
和熹皇后,算是后汉六个临朝太后中最贤者了。
听完李弘所说,武后的心情很是不错,她复又问道:“然史书之上,皆把此时的天灾人祸归咎于阴阳失序、太后临朝,弘儿的想法倒有些不同。”
李弘答道:“其实儿很喜欢荀子的一句话,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不管武后信没信,反正李弘自己是信了。
因武后走在前头,李弘看不见武后的表情。
但从后续闲聊的内容和语气来看,武后的好心情应是一直持续下去了。
……
在贡献出了自己关于制盐的办法后,李弘又恢复了以前深居简出的生活。
该上课时上课,该观政时观政。
当然,听从皇帝陛下的嘱托,要求老师们减轻一下自己的课业负担,并在其他时候找准时机摸一摸鱼,缓解一下繁重的压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这段时间,皇帝也与大臣商量出了办法。
谁说古人没有经济头脑的。
在盐田正式推出之前,大批量的来自官方的精盐就已经出现在了长安的市场之上。
一度让原本因产量少而昂贵的精盐降价了。
等到所有人都知道这些精盐来自何处后,才有人放出风去,说是朝廷发现了新的晒盐之法和以粗盐制取精盐之法,要与民同享。
接下来盐田的售卖近乎水到渠成地被提上了日程。
别管盐田远在海边,现在根本就是一片荒芜,你就说你买不买吧?
反正李弘是买了,他花费了东宫的大半家资,另外一小半也准备投在盐田的建设之上,差点就倾尽府库了。
为此,就连他的一日三餐都减了一道荤菜。
正好这是太子支持皇帝大战略的表现,李弘买的越多,孝心越大。
与之相比,投资啥的只能算是个添头。
反正阿蓁看着东宫的账目忧心忡忡,尤其是在知道李弘决意将剩下的大部分钱财继续投入到盐田之后。
她忍不住劝道:“婢知盐田晒盐之法是五郎献上的,可如今将东宫的生计全都投在此上,万一发生了意外……”
对此,李弘胸有成竹,丝毫不惧:“阿蓁放心,就算出了意外也无妨。”
“你可知在民间有一故事——彼处受灾,此处官府组织捐钱,然百姓不愿,遂有世家带头,终得了钱。”
阿蓁眨了眨眼,这故事她听着有些耳熟。
好奇地问道:“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见到阿蓁有些错愕的表情后,李弘才笑道:“世家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阿蓁登时担忧起来:“难道五郎的晒盐法是假的?这可不行,以后事发是会招人恨的。”
“当然不是……晒盐法当然是真的。”李弘拍了拍阿蓁的手,安抚说,“我只是想说,就算有个万一,耶娘也不会坐视不理的。”
……
“多亏了五郎啊,若非五郎记挂,那个新罗贱人还不知要在我身边待多久!”
再见到江王李元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