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3章:杜断离去,举国哀之  贞观公务员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狄仁杰绝对算得上是第二个诸葛亮了。

论忠心,狄仁杰绝对不缺忠心,在他的心中,李唐依然是这天下正统。

论能力,他也不缺能力,上任之后,就搅动了江南的风云。

毁了江南的不少蛊惑人心的教派、淫、祀,只留下了佛门、道观等正派。

后来,更是在武氏、武家兄弟、李旦、太平公主等波云诡谲的朝堂之上,游刃有余,成为了武周时期的阁老,连武氏都要礼让三分。

论才学,狄仁杰的才学也不差,明经科举取士,又善于断案。

而能够断案的人,必然也要有一点能耐。

狄仁杰还有着识人之明……。

这样一位臣子。

若真能遇上明主。

又能够君明臣贤,绝对可以保住大唐的基本盘。

在陈平安看来。

若是谋划的比较好的话。

下一代,文有狄仁杰,武有薛仁贵,再往后,也有张柬之、王忠嗣。

当然,蝴蝶的翅膀早已经扇起来了。

也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这些人,这是真的说不定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人的命运有了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可能都会改变。

李世民看完了史册。

久久也不能释怀。

若是李治没有那一身的毛病,若是身体和武氏一样还算硬朗,可以活到七十多岁。

这大唐也必然不会成了现在这般样子吧?

为何?

为何武氏可以活七十多岁?

为什么他就不可以?

他和李治最后都是五十多岁而病死床榻。

皇帝就真的这般短寿吗?

武氏竟然如此嚣张跋扈,蛇蝎心肠,不仅登基为帝,还养了那么多面、首!

这可把李世民给恶心坏了。

然后,就是狄仁杰之死。

看着陈平安用了这么多篇幅来写狄仁杰的一生,看着最后还附上了一首诗,用来称赞狄仁杰。

狄明府、狄明府……。

越是看着这时候的历史,越是意难平。

武氏登基为帝对李世民的打击是最大的,如今再看武氏的所作所为,好像已经是能够忍受,也能冷静下来,看完之后,就是影响心情,却不会愤怒不已。

说到底,这些事情发生在另外一個历史长河之中。

李治如今也才三岁,他还会不会登基为帝,也难说。

再加上,‘武氏之祸’已经提前被李世民给连根拔起,不可能能进宫,加封为才人。

再气也没什么用。

李世民更多的是把心思放在了这些出现在历史上的文臣武将,那些有能力、又忠心的文臣武将身上。

就好比,这位狄仁杰。

如今也才一岁之孩童,还需要十几年才能成才。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一些人虽然天赋很高,但是还和其自身环境有一些关系。

若是把狄仁杰放在贫苦之家,他的成就未必会有历史上那么好。

也可能,知苦而后勇,比历史上更有坚韧不拔的心性。

一切都有可能。

李世民放下了史册,说道:“似狄仁杰这般能臣、忠臣,却未能遇明主而辅佐之,尤是可惜啊。”

陈平安却回道:“陛下,这历史的长河上,让人遗憾和感慨的事情还有很多呢。”

“狄仁杰生于那般年代,便要肩负起那个责任。”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知道这个责任是什么。

也好在,武氏之祸还能有这些忠于大唐的忠臣、能臣,能够在最后还政于李。

很多人都批评武氏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权利不顾一切。

可以说,是真正的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典型代表。

对于武氏,从唐代开始,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角度也各不相同。

唐代前期,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

就算是唐玄宗李隆基行神龙政变之事,抢回属于李家的皇位。

可说到底,他的父亲是武氏所生。

他若是诋毁了武氏,那就是在诋毁自己。

同样的道理,后来的唐朝皇帝,都是对于武周的历史避而不谈。

一直到了宋朝时期,司马光所主编之《资治通鉴》,对武氏严厉批判。

到了南宋期间,程朱理学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轻女的舆论决定了对武氏的评价。

譬如明末清初的时候,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就曾评价武氏“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