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活动。
虽说有一些铺张浪费。
可是,作为帝王,作为大唐的明主,稍微享受一下,又怎么呢?
不过,陈平安讲述了千年之后的阅兵式以后。
李世民觉得自己拿点兵仪式,实在是太不符合他大唐帝王的身份了。
用千年之后的话来说,那就是太没逼·格了。
陈平安讲述的那个阅兵式,那才是真正符合他天可汗身份的点兵仪式。
为此,李世民也直接提出来,要弄一个阅兵仪式。
要让番邦使臣们在来到大唐,参加大年会之前,看一看大唐的阅兵式。
让他们见识一下大唐十二卫的士气。
所以,兵部走了很正规的流程,文书上到了中书省,中书省又联合了门下、秘书监等,商讨之后。
制定了大唐的第一个阅兵式的规章制度。
和五年规划一样,五年一次阅兵。
主要目的也在于检阅十二卫军队的士气,也为了彰显大唐威望。
番邦的使臣们看到了如此装备精良的大唐十二卫,回去之后,必然会禀报一二。
以后,他们若是想要扣关,那就要掂量掂量了。
能不能打赢这装备精良的大唐十二卫。
仲冬之月,长安城外,一片肃穆而庄重的气氛笼罩。
这一天,大唐皇帝李世民邀请了各国番邦使臣一起在长安外,参与了阅兵仪式。
因为长安的长街并不太适合这种阅兵仪式。
在长安城外,建立了两个营地。
将士们从一个营地走向另一个营地,然后李世民等人会在道路中间建立观望台。
以及,给百姓们也留下了不少位置。
差不多有着十万人左右。
至于其他的百姓,只能是自己找位置了。
兵部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命令各军将帅挑选精锐部队参加,同时准备讲武场地。
场地长宽一千二百步,四周各有通道供军队入场,中间设有步兵和骑兵的军营,左右厢各分三军,以北为首,左右军之间相隔三百步,立标柱五根,作为两军行进停止的界限。
讲武前三日,尚舍奉御在北厢场地安置了帷宫,作为阅兵式的临时指挥所。
讲武前一日,阅兵将帅和士兵们集中在帷宫进行最后的训练。树起的旗帜作为军门,各色旗帜象征着各军的方位。场
地中间和四角都树立了五彩牙旗,部署旗鼓甲仗,大将之下各有统帅,一切井然有序。
阅兵之日,天刚蒙蒙亮,全军便已经戒严。
士兵们披甲戴胄,步军列成直阵等待。
大将立于旗鼓之下,六军各有鼓十二面,钲一个,大军号四个。
随着天色的渐亮,鼓声、号声此起彼伏,预示着阅兵式的开始。
李世民乘坐革辂车,在兵部尚书披甲骑马的侍卫引导下,从北门进入阅兵场地。
车驾到达两军的北方停车,皇帝下车进入帷宫。
此时,领军开始带领小驾仪仗进入场地,陈列在殿廷。
文武百官、各州使者以及蕃客也陆续到达,分列两旁,场面壮观。
阅兵式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步兵方阵的检阅。
士兵们步伐整齐,甲胄鲜明,精神抖擞。
接着是骑兵方阵的展示,骑兵们骑术精湛,战马嘶鸣,气势如虹。
李世民看着这一支支训练有素的军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阅兵式的最后阶段,李世民亲自检阅了军队中的精锐部队。这些士兵们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的,他们的表现更是让李世民赞不绝口。
李世民亲自走到士兵们面前,与他们握手交谈,还说了一些鼓励和问候的话。
将士们无不感动,眼神中的忠诚度在快速地上升着。
回去之后,恐怕是一个月都不会洗手了吧。
大唐的步兵方阵,他们身着铠甲,手持长矛,步伐整齐划一,如同山岳般稳重。
紧接着是骑兵队伍,马蹄如雷,尘土飞扬,每一名骑士都显得英勇无比,仿佛随时可以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吐蕃使臣达玛多吉,眼中闪过一丝震惊。
他见过无数战场,但如此威武壮观的阅兵式,还是第一次。他忍不住低声赞叹:“大唐之兵,果然名不虚传,纪律严明,气势如虹。”
突厥使臣阿史那·骨力裴罗,本是草原上的勇士,但此刻也不禁心生敬畏。
他望着那些骑兵,仿佛看到了自己部落的勇士们,但大唐的骑兵显然更加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他心中暗自思忖:“若我突厥与大唐为敌,恐怕难有胜算。”
东瀛使臣犬上御田秋,也被这磅礴的气势所震撼。
他低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