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九章 太子言出必行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该在伊犁河沿岸。”

李世民道:“是吗?”

“嗯,水土与环境是人为造不出来的,关中可以种出,可产量依旧不如它们的原产地,现在孤有一种杯水车薪的感觉。”

刘仁轨道:“禀陛下,禀殿下,臣问过司农寺的郭寺卿,他说中原黄河沿线也可以种,如山东甚至是江南,郭寺卿已在潼关见到了长得出来的,只是无人问津。”

李承乾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刘仁轨的目光看向一旁的皇帝。

李世民也点头道:“为何不种呢?”

刘仁轨接着道:“还是因为种子,郭寺卿说过长出来的并不多,一株只有三两朵,如果用一亩地来种这样的,就如太子所言,是杯水车薪,要先让种子适应中原的气候与水土,郭寺卿已让人去中原各地收集散落在各地的籽,看看是否能够杂交出合适的种子。”

李世民看了看一旁的儿子,等着他接着说话。

谁知这小子沉默不言走向了另一头。

李承乾看着村子里的一个木牌子,面贴着不少纸张,都是京兆府的文章。

抬头仔细看着,这面都是村县的治理方略。

京兆府与崇文馆联合开办讲学,是为了让关中县民参与到关中建设中,让村民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投身其中。

李承乾问道:“会有人来这里看文章吗?”刘仁轨回道:“几乎没有,村子里识字的人不多。”

“唉……”

听太子一声叹息,李世民问道:“怎么?你不满意吗?”

“父皇啊,关中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今各种消息都是靠口耳相传,不仅仅是物质建设,文化建设依旧是重中之重。”

刘仁轨回道:“禀陛下,太子殿下,臣已在这里建设了书舍,京兆府安排了两个夫子,午一个,下午一个,因为各县要轮着用。”

“这……夫子轮着用?”

“回父皇。”一直沉默的李恪终于开口了,“早晨的夫子来给孩子们读书识字,一直到晌午离开之后,便去隔壁的泾阳县,而下午的夫子也是渭南县借来的。”

李承乾道:“京兆府行事捉襟见肘,让父皇见笑了。”

“难道找不到其他夫子了吗?”

“京兆府也要省吃俭用,束脩单薄自然没什么人来了。”

李世民神色不悦道:“还是有这么多人唯利是图。”

“这也不怪他们,如果一下子请太多的夫子,反倒是一种负担,这样就挺好的,简单一些,不要太过铺张,各县都不富裕。”

在咸阳县转了一圈,这里建设得很不错,至少比以往要更干净,整洁。

一些农具都在咸阳县的官衙内整齐摆放着,就连地面也很干净。

文化水平与卫生条件也是各县评比模范县的关键要素。

每一项都会由京兆府的官吏打分,而后拿出一个总分来评比模范县,如果分数一样,就只能通过投票来评定模范县。

去年的渭南县就是这么评比出来的。

当太子与皇帝来到了咸阳县,并且县民们还看到了县丞刘仁轨与皇帝还有太子交谈,心中不免多了一些敬意。

一个六品的官,也会让皇帝与太子这么在意,很是少见。

刘仁轨道:“臣有一事相求,能否让京兆府预支一些银钱,修建房屋。”

“行!”

“不行!”

父子两人同时开口。

刘仁轨又愣在原地,不知道该听谁的。

李承乾道:“县里县民自行解决,京兆府不管这些。”

李世民啧舌道:“你这孩子还是这么不近人情。”

“父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李世民没有再说话,表示了默认,又觉得情面有些不舒服,就走向了另一头。

刘仁轨听说过一些传闻,好似皇帝父子并不多么和睦,难道是真的?

等眼前的父皇与皇兄走远了,李恪解释道:“刘县丞不用在意。”

“陛下与太子殿下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其实父皇与皇兄还是很和睦的,嗯……一直很和睦。”

刘仁轨道:“听说陛下与太子不和睦,臣很担忧。”

李恪讪讪一笑。

咸阳县没有种葡萄,泾阳县的葡萄就不用多看了与往年没区别,李承乾坐了马车,“去渭北。”

李绩带着队伍,马车缓缓驶动,一路朝着渭北而去。

见父皇的马车又跟了来,两驾马车并驾齐驱,眼看晌午过去三刻了,李承乾从一旁的食盒中拿出一碗凉面与两张饼,坐在马车内吃着。

李世民目光看向一旁的马车,风吹起车帘的时候,看到这个儿子正在吃着。

这才觉得自己也是饥肠辘辘,李世民咽下一口唾沫,出来时没有准备吃食。

太子有个习惯,出门时都会带着吃食,根本不会挨饿,不用去外面用饭。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