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等到战争结束
柏林。
青年头上缠绕着绷带,身上穿着整整齐齐的军装,胸口佩戴的勋章表明他的功绩,现在他正站在高台上,对着围绕着面前的数百名工人怒吼。
“在1914年佛兰德斯我的团总共3500人上战场,等到两天后我们的团只剩下500人,我的团长在我面前被炸穿了肚子,他哀嚎了两天才死去。1915年我和英国佬在堑壕当中对峙,我和老鼠在战壕中为伴。1916年我在索姆河,我所在的师整个编制全部被打没,我的所有战友都死在了索姆河,所有!即使这样,我也从来没有那一刻想要逃避战争!”
“你们!”
“仅仅是因为分配变少,生活条件变差,就发起罢工,就拒绝为这场战争服务!”
“想想死去的帝国青年,想想那些我们死去的帝国同胞,你们应该为你们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我不会说出去的,我不会将你们的行为告诉我前线的战友,我不想让他们知道,在他们拼尽一切和法国佬作战的时候,你们背叛了他们!”
这个时候的青年还并不知道什么叫演讲。
他只是向这群刁民发出他的愤怒,在别人的工人集会,他一個人在这里喷了两个小时,以至于把这些工人都撑不住回去了。
如果不是意外发现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了。
就连希尔德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人群当中。
他能把所有工人喷的怀疑人生。
当看着人群当中的希尔德时。
青年所有的话语都说不出口了。
希尔德拿着一把伞,站在人群当中,看起来就像是普通的贵族大小姐,当与索姆河地狱联系起来,总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青年总有种自己还在索姆河的错觉。
仿佛那天带自己撞柱子的战友们都还活着。
仿佛一回头就能看见希尔德。
只是他必须接受现实。
希尔德总是以一种青年无法理解的眼神看着青年,青年无论如何都理解不了。
当青年还在纠结的时候。
希尔德向着青年笑了笑。
随即转身离开。
青年本能地向着希尔德追了过去,只不过青年终究是没有迈出那一步,他依然是懦弱的,敏感的,胆小的。
不。
自己不能再这样了。
等到这场战争结束。
青年觉得,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他会和过去懦弱的自己说再见,他不会让那些死去的战友白白牺牲,他会照顾好他死去战友的家人,他会照顾好他们的孩子,他也会像一个男人一样好好生活下去。
他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希尔德面前。
不过。
现在的青年决定回前线了。
他义无反顾地奔向地狱。
等到战争结束。
一切都会好起来。
.......
....
从阿道夫的状态也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内部的状况。
前线的青年和后方的工人产生矛盾。
德国工人们认为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争霸的战争,打了三年的战争除了伤害所有人,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有各国的资本家在这场战争中捞的盆满钵满。
但德国青年却不这么认为,作为战争前线最直观的受害者,大部分如阿道夫一样的青年认为自己是为了帝国的荣光而战。
哪怕少部分德军的高层,从最开始就认为这场战争是错误的,也认为这场战争必须继续下去,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已经输不起的地步,除了赢得这场战争,就是毁灭。
比如威廉皇储。
当时间进入1917年。
战争的第三年。
西线的战场不断重复着1914,1915,1916年的错误,双方在战壕中进行着疯狂,极端,但毫无意义的血腥消耗战。
法军新任总参谋长罗伯特·乔治·尼维尔在4月发起攻势,结果导致法国人的大量伤亡,最终引起法国兵变。
贝当为此走访了90个师,通过与青年交谈来恢复士气,承诺不再进行自杀式袭击,为精疲力竭的部队提供休息,家庭休假和适度的纪律。举行了3400次军事法庭审判,对554名叛变者发起者处以死刑。
当然这只不过是为了震慑,实际上有90%的青年都被赦免了。
他真的爱他的青年。
这也让菲利普·贝当成为法国陆军总参谋长。
以及。
1917年4月6日。
美国对德国宣战。
不过这个时候的美国对德国宣战倒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
相比较而言,对德意志帝国来说,更加头疼的是奥匈帝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