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没有教宗的支持,我们也可以.....”
还未等毕苏斯基说完就被希尔德打断。
“这就是急功近利的代价。”
..............
....
正当世界各国纷纷讨论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下,引发的战争冲突,实际上这对于各国来说反倒是个好事。
战争是缓解经济危机最好的解决手段。
包括大英帝国。
原本英国还在困扰怎么解决征兵问题,毕竟经过世界大战的浪潮后,反战情绪在英联邦内蔓延,而经济危机引起了大规模失业,失业导致人民得通过参军来找到工作,参军反过来降低失业率。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战争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缓解经济压力。
不过同样的。
反战主义也在欧洲达到顶峰。
1914年带给欧洲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惨痛到一旦回忆起来就是刻骨的疼痛,在英法捷克北欧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反战游行。
苏俄也在这个时候立刻联系了法国。
希望法国能够干涉。
但对于法国来说也比较麻烦,首先是国内对于反战的抗拒,再加上他们根本没做好的战争的准备,哪怕真的要开战,可苏俄和法国中间还间隔了这么多国家,难道让德国让路吗?
或者说直接对英国的海军开战?
可以说法国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
就在这个时候。
1933年2月11日。
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新刊。
《大饥荒》。
其中详细描述了乌克兰境内发生的大饥荒惨状,人吃人的惨剧,每天都有上万人饿死,可以说用尽最悲惨的文字来描述饥荒了。
当然。
这个时候正值战争开始之前,所有人又不是傻子,英国的风评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对这个新闻还是持有怀疑态度。
只不过做出第一个反应的并不是欧洲国家。
而是美国。
美国总统胡佛立刻宣布,正如1920年美国对苏俄的援助一样,时至今日美国没有改变,美国将会无偿为乌克兰提供直到饥荒停止的粮食。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也并不复杂,一是宗教原因,这自不用多说。二是经济原因,国内严重的农民暴动,让胡佛不得不想办法解决农民问题。
只是嘛。
被苏俄拒绝了,克里姆林宫表示饥荒纯属瞎编乱造。
拒绝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白送的谁不想要,但一旦要了等于承认国内存在大饥荒,法国也无法干涉,英国将可以名正言顺发起战争。
此举倒是把美国给惹火了。
准确来说是把胡佛给惹火了。
在苏俄境内有大量美国技术人员,苏俄的拖拉机厂和其他农业工具都是在美国的帮助下修建或出口而来,对于苏俄内部发生的事情,美国的情报仅次于波兰和德国。
美国总统胡佛直接怒斥苏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