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看了李善长刘基两人的理由,心里知道他们恐怕凭这点理由没法让皇帝满意。
亲军都尉府的检校可早就在他们身边了,他们是什么情况朱元璋比他们自己还要清楚。
果然,通政司却拿出证据证明李善长身体很好,每餐还要吃半斤大米,但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亲自负责临濠宫殿建造,认为李善长“居功自傲”。
这明显是朱元璋授意,通政司才敢这么干的,要不然,李善长是出了名的心眼狭窄,通政司的官员谁敢惹他?
倒是对刘基,通政司批评的毫不客气,认为“诚意伯年前游山,年后访友,青田无人不知刘伯温健步如飞,何来病体未愈”。
毛骧看着杨帆看完通报,暗示道:“皇帝对此十分生气,认为此二人是在有意欺瞒。”
杨帆淡淡道:“这有何难,不过韩国公或许真的不想还朝,诚意伯却诚然有病。”
毛骧怒道:“健步如飞,还有何病?”
“心病不是病?”杨帆道,“我知道皇帝的意图,但言官不是干这些事的职业。韩国公不知何故不肯参与朝政,只需要下诏严厉地斥责就行了,何必弹劾他。我听说此人跋扈,满朝文武没有几个不畏惧他的,若是言官弹劾而他回朝后安然无恙,损害的是科道言官的权威,影响的是皇帝的声威。”
“那刘伯温呢?”毛骧立即道,“此人……”
“欺负不了李善长,便欺负对皇帝怕得要死的刘伯温?”杨帆冷冷道,“你当我们言官是什么?阿谀奉承之徒,还是谁的家仆?”
毛骧大怒,但对杨帆却不敢有任何逼迫的行为。
但他回去给朱元璋汇报的时候,自然添油加醋说了杨帆的坏话,认为杨帆“同情士大夫,不可能为天子耳目鹰犬”。
朱元璋似乎早有预料,让毛骧去准备人手强行让李善长刘伯温还朝。
毛骧走后,朱元璋将手里的奏章扔在一边,冷然道:“人家是这么说的吗?”
早在毛骧进宫之前,在毛骧身边的检校便已经把杨帆的原话原封不动地送到了朱元璋手里。
朱元璋本来的确对杨帆有看法,可转念一想人家说得对啊。
刘伯温怕咱这是实话,咱知道刘伯温什么品行。
所以,刘伯温的确生病了这不假。
而李善长,这个李善长啊,他这是在弄权!
朱元璋目光闪烁了好一阵子,忽然突发奇想,喝令:“给杨帆传诏,让他带领亲军都尉府人手,与大内禁军一起出发去凤阳与青田,把李善长刘伯温给咱毫发无损地带回来。”
左右连忙准备出发,朱元璋又补充道:“另外也给杨帆这小子提个醒,咱还要他毫发无损的滚回来,否则,咱马上刊发《祖训录》。”
杨帆接到诏令都乐了。
怎么,你这是在威胁我还是怎么着?
朱元璋左右的内侍警告道:“杨大人,皇爷这可是让你去当钦差。”
杨帆想了想,行,刘伯温我不是太了解,大概他也不愿意跟咱这种二愣子互相死磕。
可李善长那是个心眼狭窄的权臣啊,他要是回来,说不定能帮着朱元璋杀了我。
这么一想,杨帆顿时有了计策。
他让内侍回报朱元璋说,刘伯温心病难医须当钦差亲自去传诏。
“但韩国公身体健康心态十分开阔,见诏而不尊奉,起意不过是要皇帝派遣钦差去请。当次北伐在即之时,若顺了韩国公之意,北伐将士作何感想?他们要不要居功自傲,让皇帝专门下诏慰问?”杨帆责问道,“故此,只需一道责令,韩国公必还。若不,请杀我头。”
朱元璋冷笑三声,可心里却舒坦了。
因为杨帆在回报中不但弹劾李善长有居功自傲逼迫朝廷给他格外礼遇的嫌疑,还责备刘基“虽有大才,不知轻重;貌似谋身,实则偏执一端”。
为此杨帆建议:“故此,韩国公不可加隆恩,反倒应当言辞责备,命其立即回朝;诚意伯所虑者不过皇帝喜怒、韩国公刚愎、淮西军功集团势大,然以其人之才能,只需明臣职而正君道而已,何惧群臣?天子当加恩于诚意伯,偏要他礼遇在韩国公之上,他若不来,莫非愿意被谋杀于青田乎?”
朱元璋大喜,再拿起胡惟庸送来的群臣的奏章,给出了一句评价:“这两类奏章之见解,可谓是高下立判!”
当然,他最高兴的是杨帆虽然对皇帝不客气,但人家的确没传统文人搞帮派党争那一套,怎么对待皇帝,人家就怎么对待大臣。
于是朱元璋立即命亲军都尉府星夜疾驰去传诏李善长:“韩国公岂能是罔顾国家大事者,定有身边小人作祟,可速杀,而后至应天。”
这是要让毛骧找几个李善长身边的心腹杀掉,告诫李善长不要居功自傲甚至得寸进尺。
同时,朱元璋让马皇后写了一封亲笔信,朝廷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