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洛所要求的地方志书库。
诏制馆虽然简单,但朱常洛准备让诏制馆把行人司也管起来,作为皇权与底下沟通的另一个渠道,通政使司上传,诏制馆下达。
赞画馆如今只是草创,但在朱常洛的构想里,却是自己最熟悉的“政研秘书机构”。
百家馆担负着更远大的科技树重任,将来要协调的人员和部门更是不少。
给他们都提一提品级,逐渐完善架构,这是必须的。
这边提高了品级,詹事府当然要减员不少,同时做另一件重要的事:内宣。
前代就有边报,主要是传递边关军情。因为随驿传递,寻常时候又能报一些别的事,因此这塘报、驿报确实是一个了解各地动向的渠道。
但在整个帝国的体系里,塘报驿报只是各地向京师集中信息;中枢的信息再传出去,则主要是依托旨意、公文和私下的书信。
朱常洛准备把詹事府做成一个另外服务于皇权的事务衙门,首先从内宣做起。
既有面对官绅的内宣,以一份真正的报纸为载体;也有面对百姓的内宣,那就是为正在发育着的说书人体系提供更多文本素材。
前者严肃,后者活泼。
听皇帝问如今翰林院里谁爱听戏、赏剧,范醇敬等人还以为这是要敲打哪些人,因此支支吾吾。
“不是坏事,你们回去先准备着吧。”
朱常洛让他们先离开了,才去往武英殿的枢密院那边。
充分阐明自己的意思之后,枢密院的体系变动才是最大的。
五府所代表的,其实是五大军区。目前,左军都督府主要辖着辽东边军和山东、浙江地方卫所,中军都督府则是河南与南直隶江北的地方卫所,后军都督府是宣大两边、山西、北直隶,前军都督府辖湖广、江西、福建、广东及南直隶江南部分,其余西部都是右军都督府。
这种军区体系的划分,要着眼将来做一些调整了。
而为了保证将来的需要,兵备、后勤、参谋、武将升迁、军屯经济、军纪都察……许多的事都不是原来杂散于兵部、内臣、地方的体系能够支撑好的。
这里面,又有枢密院体系下文臣、旧勋臣、武将和内臣之间的平衡。
为此,朱常洛到了之后就直接说道:“枢密院实则都以天子为首,武英大学士日常统管,大事则尽在枢密院军务会议上决定。五府都督,左右皆知军务,一武一文,设衙于地方。在枢密院,五府则各设大都督一员……”
还只是确定框架,并没有立即开始真正的军队改革。
但先把作战力量厘清了,分派的范围明确了,那么除了最容易的以京营为核心的中军都督府之外,其他四个方面都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
除此之外,要梳理如今军工体系的兵备堂、专职粮饷和其他后勤杂务的职方堂、专管铨选升迁叙功等事务的武选堂、太仆寺马政经济和军屯经济的屯牧堂、军队体系内司警惩的军纪都察署、专为枢密院军务会议参谋的军略堂……
“于外,兵部今后仅司二事。一个是募兵,另一个是与其他官衙及地方协调。”朱常洛看着到了枢密院的文臣们,“枢密院中文臣,同样有武衔。在真正梳理大明各地大军之前,还要有更加清晰明了的一整套制度,包括上至武将、下至新兵的所有武衔,入伍与退役的典制……”
武职世袭,其他人难以出头。
武举衰微,新血太少。
军籍世代应役,越来越僵化。
大明军队的问题和大明财计的问题都大,现在朱常洛把所有与军队有关的衙门都汇聚到了枢密院,要向他们传递的信息太多太多。
乃至于包括将来退伍之后和军队文职变相从枢密院体系里出去的方式:通过很长的时间,渐渐取代整个大明地方府州县的三班衙役。
在大明当兵,最让人绝望的当然是军户的身份不能通过从军来改变,可谓世代都算是“奴兵”。
这样又怎么会有特别强的战斗力?
大明又怎么能主要依赖一些武将通过吸血养起来的“私兵”、通过偏心而拉拢的一些精锐支撑下去?
枢密院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这军伍的深水要搅活起来。
干这件事,比厉行优免要危险得多。
军队里上上下下的利益要尽可能考虑到,危险要能够控制得住。
“今年夏粮秋粮收后,各省都呈报了数字,你们主要关心其中一项。”朱常洛看着田乐,“先把地方上代管的屯田籽粒银算清楚!”
田乐已经被这些时日以来皇帝层出不穷又自成体系的想法惊过不少回,现在更是肃然问道:“屯田籽粒银?”
“没错。”朱常洛肯定地点头,“职方堂、屯牧堂、军纪都察署,各自暗中留意。户部督饷诸官的旧制,朕来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