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八十章 郡主,素质,素质!  都穿红楼了谁还做梦啊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征让宋献策看的书名叫《北虏南冦录》,乃太上皇以内廷司礼监编纂,于去年年中成书留给皇帝的,那时候太上皇自感天命将近,他要给儿孙留下对周边局势清晰的认知图。

故这本书宋献策不可能接触得到。

纵是内阁六部也得不到。

李征决定北伐之时,皇帝便给了他这本书。

在李征看来,这与其说是对周边重要敌对势力的编年史,倒不如说是小黑本。

在这本书里,太上皇记录了从前明中期到隆治二年以来所有的边患大事,如瓦剌西窜到如今的插手西域,与前明改姓海的朱姓子孙盘踞在哈密到伊犁河谷一呆的现行状况。

再如鞑靼部屡次南下,到如今林丹汗日夜忧虑只想去青海的客观主观因素,以及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当然,少不了努尔哈赤建都赫图阿拉(辽宁抚顺新宾)、黄台吉攻破沈阳立国大清的记载。

这是北虏。

南冦一则为倭人侵扰,自高丽到广州,没有倭寇到不了的地方,历年来倭寇与倭人在海上的行军路线图,都在这本书里记载,这些记载很模糊。

再一个便是安南。

太上皇不认为安南是不可征讨之地,反而认为“安南不为布政使司,南疆永无宁日,两广旦夕被觊觎”。

这里只说鞑靼。

在这本书里,太上皇记载了一连串事件。

前明立国之初,蒙元部分势力便进入了青海湖区域,甚至势力范围一度延伸到嘉峪关外的安定等地。

前明末年,中原地区义军牵扯了朝廷大部分精力,鞑靼部达延汗趁机统一了漠南,永谢布、乜曳克力部等不服达延汗,战败后逃亡甘凉地区,后进入青海湖区域,在前明末期与国朝初期便形成了“海虏”势力。

随后,趁着国朝新创,达延汗、扯力克汗经数次征讨,青海湖区域亦不喇、卜尔海等部归顺鞑靼汗。

那时期,太宗皇帝忙于清理朝堂,南征播州,而肃藩又因为兵力不足,无法彻底封堵扯力克汗势力进入青海湖,青海湖鞑靼部索性便成为了土默特为主、各部混杂的海虏势力。

太上皇初登极,扯力克汗与三娘子,对,就历史书上那个有名的三娘子,以当时在漠南的三世喇嘛圆寂为由,向朝廷请求前往青海。

太上皇那时候太单纯,一时信了扯力克汗的鬼话,等他从漠南土默特最西边的多罗土蛮部出发前往青海,当即派兵灭了多罗土蛮。

但这没有顺利阻断扯力克汗返回漠南的道路,反而使扯力克汗所在的土默特部彻底占据了青海湖区域。

李征让宋献策看的就是这段历史的记录。

在这段记录中,太上皇分别诏令宣大总督、山西总督、陕西镇都指挥使亲自前往贺兰山西边秘密考察扯力克汗去青海的道路。

军中考察之后,太上皇又密诏肃宁王亲自去考察了一遍,将扯力克汗行军路线图绘制出来送陈大内。

然后,这么多年太上皇一直没有提起此事,任由土默特经由这条路加强与青海土默特部的联络而不予理会。

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鞑靼对那条路线的强烈依赖。

“还有什么比将近一甲子的纵容更让敌人相信他们的路线没有出问题的呢。”宋献策看完油然叹息。

李征道:“若不然,甘肃陈兵十数万、平凉府派去熊廷弼编练步兵部队、榆林在贺人龙之外又拔擢一个高迎祥干什么?太上皇这一手确实高,对自己也狠。”

那是没办法了,但凡能掐断交通要道打死鞑靼,你看太上皇还会不会这么隐忍。

不过太上皇执行的还是太宗皇帝留下的战略战法。

假装没有发现那条路不容易,太宗皇帝便不让沿途的宁夏卫等守军出关,只在河套方向不断加压,不断迫使鞑靼不得不通过这条道路向青海迁移。

但他没想到随后的局势这么坏,东北被建奴一威胁,国朝对鞑靼的打击力度垂直下降到这种地步。

这五十多年以来,只有肃藩九营与河西营才有抵御察合台不断进攻的同时还能向鞑靼以及青海土默特进攻的能力,换句话说,只有内帑支持的部队才能打防守反击战术。

宋献策不好谈论太宗与太上皇的功过是非,对着地图看了很久,还是认为这不是最保险的。

不过,李征决意如果不能调动林丹汗、使之认为南下青海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便挥师北伐直接对鞑靼进行讨伐,那就不用考虑一旦不能将鞑靼主力诱入埋伏圈该怎么办了。

能进入埋伏圈固然很好,少了我们在草原上进行追击歼灭战的麻烦。

但若不中计,追着打也是一样的效果,只不过要付出的辎重代价就多了一点而已。

“学生对塞外之战并无多少正确见识,既大王不惧以辎重支撑一场巨大胜利,学生自当支持。”宋献策建议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