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起床便看到书信,都不用看就知道里面说什么。
“父亲恐怕很难尽快回京。”黛玉预判。
贾敏不信,盐政初步解决之后难不成二圣还让你爹在扬州留守啊?
再说,这是朝廷大事,你怎么料定?
小天才刷着牙,从书堆里翻了一下,翻出一卷《明史》。
贾敏奇怪了,你让我读前朝历史干什么?
翻开一看,贾敏若有所悟。
这是《明史》“志”篇之《食货志》六卷。
刷了牙擦把脸,小天才过来坐下说道:“我原来不知道日常生活所需,竟如此大费周折。读《食货志》又对照本朝所编纂之《漕运录》才知经济。”
贾敏作请教姿态。
“国朝以北都为都,自开国以来每年运送漕粮多达四百余万石,自海贸开通后,盐运及丝绸等制造又占据漕运之一部。现如今国朝国都南迁,南粮北调自然用不着那么多了,然军中所需之粮食、盐铁及布匹,依旧有粮食供应两百余万石,其它多不胜数。”黛玉道,“如今父亲在扬州理盐运事,那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盐运妥当,漕粮岂能不提上日程。”
而后又翻出《职官志》,黛玉道:“国朝沿袭前明,官员设置就那么多,父亲调回京师来,并没有十分妥当的位置。反倒留在扬州,不论以漕运还是以盐铁转运,都有十分合适之官职。”
“那也用不着留你父亲在扬州。”贾敏不服。
“二圣要推行新政,大都督府便是标志。军事之改正只怕要在北伐之中进行,此所谓‘重耳在外’尔。朝堂之改,又岂能放在中枢,扬州乃南北转运之中心,又密切联系徐州淮泗督帅所部,故若要政改,必在扬州。”小天才笃定,“若在扬州,二圣急需人手,父亲岂能不加以重用?”
贾敏于是愁得直薅头发。
倒不是为了丈夫不能尽快回京。
这小天才越来越聪明,读的书越来越多,而且必然从王府获得越来越多的外人根本不知道的消息,这将来的小天才,她到底要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妖孽?
小天才也并非只有林妹妹一个。
不到正午时分,薛姨妈过来找贾敏,薛家从王府拿到的精盐往西南运,如今已送出去第三批,薛蟠跟着家里的一群老人也去了。
但前几日内帑来人与薛姨妈说东南那边也要运送一批精盐白糖,问薛家要不要跟着一起去。
薛姨妈当然立马派人押运一批货物跟着内帑南下,薛蝌作为二房独子自然要跟着单独独当一面。
这下家里没人管了,宝钗不得已只好自己上手。
薛姨妈今天来就是想请贾敏帮忙带一带,宝钗虽然聪明,但也对许多事情没办法去解决。
说来也奇怪,许多事贾敏无法跟娘家人说,薛姨妈很多事也不想跟王夫人说,可她们之间没什么利益纠葛,反倒能许多话直说也没关系。
薛姨妈按照礼数先见了贾母,又去见了王夫人,王夫人心情不错,今天也有别人家的女眷登门,故没有陪着薛姨妈一起过来。
在大花厅,薛姨妈见贾敏忧心忡忡,猜测是为了林如海,遂道:“他姑母,林御史前途无量,如今又有厂卫随侍安全无忧,你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贾敏看看端庄本分的宝钗,又想想看了一早上书说头疼,这会在睡觉的自家小天才,叹道:“哪里是为了他,只是发愁我这个小对头。”
薛姨妈失笑,她倒喜欢黛玉。
聪明,长得好,心眼儿也好,还比男人家都读书读得好,那样好的女儿,给谁谁不高兴?
于是道:“黛玉多好,还发愁什么?”
贾敏便以今日一早的猜测来说,吐槽道:“好么,我才写了一封信,叫她这么一搅和,这还怎么送去扬州?总不能叫她父亲埋怨我拖后腿。”
薛姨妈错愕,不自信地道:“不至于如此吧?”
于是看着宝钗。
宝钗对此还真就不懂。
但她懂经济。
细算之下,宝钗道:“只怕不差!”
闻声醒来下楼的黛玉笑道:“宝姐姐也这样说?那定然不错了。”
见了礼坐下,黛玉道:“我方才又想了想,恐怕接下来要做海运了。”
宝钗惊喜,携手道:“林妹妹也想到了?”
她与贾敏道:“这些天我看家里终于自市场买的日用所需,对比起往年采购,见如今民间日用所需价格竟比往年低了。”
贾敏可不知道,薛姨妈也不知道。
她们闻言不相信。
二圣南巡,北都那么多达官贵人都到了南都,南都的物价怎么可能会不增反降?
“只能是供应增加了,”宝钗与黛玉道,“妹妹前儿与我说起过‘供需关系’,我降了好些天也懂了。”
倒不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