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林书平一共交稿二十八万六千字,分别是《洪武大帝》的后半部,以及《万国来朝》的前半部。
按照《明报》的买断价格来计算,林书平一共可以拿到两万八千六百元的稿酬。
但这只是连载稿酬。
在林书平刚签订的阶梯版税合约里,他的版税率起步都在10%,如果单册销售破万,那么他的版税率就会随之上升,但最高不超过15%。
而倘若达到了15%的版税率,就是单册销售破十万册,达到这个成绩,林书平基本上也就跻身华语文学顶级作家行列了。
哪怕林书平都没有想到香港市民会如此追捧《明朝那些事儿》。
虽说这本著作在前世大受欢迎,并且曾连续两年霸占图书销售榜冠军榜单,但当时光倒退到1988年,万万没想到当代读者竟然对这本书情有独钟,果然是酒香不怕院子深,哪怕是这种比较前卫的文风,也深受市场的喜爱。
“您的读者签售会将在明天十点钟,在铜锣湾海淀大厦一楼咖啡馆举办。”
在签订完新合约后,潘粤生便向林书平介绍起明早的签售会,“预计签售会举办时间一个小时,请您力争签售五百本。”
林书平算了算时间,如果抛除握手、合影等环节,在不迟到的情况下,准时准点的进行签售,一个小时他自信能够签售五百本,但谁都不能保证签售能顺畅举行,但不管如何,两三百本应该算是正常范畴。
“您是拿我当旧时代的牛马使唤。”林书平开玩笑似的说。
潘越生闻言,当即便说道:“可不能这么说,林先生,这次签售会早在三天前就对外公开了消息,但凡喜欢《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都会在这一天赶来,我们预估签售会当天,签售人数会达到一千人,我们在尽可能照顾到所有读者的情况下,折中优选出五百个名额进入现场,毕竟如果不限流的话,现场可能一千人都止不住的。”
林书平听到一千人这个数字,多少还是吓了一跳的,但很快他就冷静下来,《明朝那些事儿》单册销量在三万本以上,这还不算盗版,所以潜在读者群数量庞大。
很显然,《明朝那些事儿》在自己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超额完成了自己的期待,它在整个香港文坛的爆火,也让林书平对把后世搬运来的著作有了许多信心。
当天下午,林书平入住了明报大厦安排的下塌酒店。
他稍微洗漱一番,更换了新的衣裳,而后便独自一人出门,逛一逛这个时代的香港。
他所在的地方在北角,这里处于香港岛北岸,是香港岛最北的地方,北临维多利亚港,西起兴发街及屈臣道、东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
这里没有观赏景点,也没有名牌购物中心,或者摩天大楼,只称得是香港庶民街中的庶民街。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香港很多电影电视剧组都喜爱在北角一带取景拍摄,因为街景足够平民化,还有叮叮车,也就是有轨电车,可谓是老街味十足了。
林书平对于逛北角没什么兴趣,他想去隔壁铜锣湾逛逛夜景,此时时间是下午五六点钟,林书平从酒店走出后,就准备步行前往最近的公交车站,然而刚转了一个街角,他就发现前方街道有些混乱。
倒也不是怎么混乱,只是有剧组在拍电影。
许多好奇的路人会回头观看,但在北角居住的香港本地人却没有这个习惯,基本上头也不抬就匆匆路过,可谓是见怪不怪了。
但林书平可是外地人,他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剧组,此时看到制作现场,便脚步一顿,好奇的朝电影剧组的拍摄地走去。
不过还没靠得太近,就有剧组人员赔笑着走过来,用粤语客气的说道:“先生,先生,行个方便,前面在拍戏,请您止步,如果您的确有急事要穿过这片街道,但请不要看镜头,就像是寻常走路就行。”
“知道了。”林书平回了一句,主动停了下来观看了一会儿。
“先生内地来的?”
“对,你听出来了?”
“嗯,听出来一点口音,我也算是半个内地人,老家是潮汕的,来香港混口饭吃。”
剧组人员寸头,戴着银耳环,此时从兜里掏出烟盒,抽出一根递给林书平,被婉拒后,才收回香烟笑道:“看您言行举止就是气度不凡,副导演专门打招呼让我来招待您,不然您出现在镜头里,哪怕是背景板,多少是有些突兀的。”
林书平诧异,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扮,问道:“你从哪里看出我气度不凡了?”
“你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姿态,用我们电影人的说法,您就是天生当主角的料子!”剧组人员赞叹道。
林书平一听就觉得是鬼扯,他也没有搭理对方,只是站在外围看了一会儿,隐隐约约觉得片场几个正在拍戏的演员面庞有些眼熟。
于是转头问道:“大哥,你们拍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