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五章 现学现卖,镇压百官  大明,从带朱元璋逛紫禁城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翌日,奉天殿。

朝会如期举行,如往常一般,朝臣们奏报近期朝事,再由天子揪出一两件大事,与朝臣共议。

今日公议的大事,毫无疑问便是朝野上下近期的焦点话题——算学入国子学。

朝臣们意见颇大,朱元璋倒也没回避,刚一进入议政环节,便主动提了出来:“近日,咱决定将那算学纳入国子学,却听朝中有不少反对声音,今日便将之拿到朝会,咱们公开议论一下!”说着,他目光环视一周,似是在殿内寻找合适人选回话。

朝臣们自都将目光投到那宋濂和茹太素身上,这二人都是儒学出身,一个是当世大儒,另一个则是这次闹得最凶的反对官员。

可以想象,朱元璋多半会从这二人中选一个,率先发难,但没想到,朱元璋相中的,另有其人。

朱元璋的目光在人群里游移一圈,最终落到胡惟庸头上道:“胡相,你贵为百官之首,先来说说吧!”

这老泥鳅,什么都不想沾,哪有那么容易?朱元璋最看不得滑头,当堂便将之揪出来,看看成色。

闻言,朝臣们又将目光看向胡惟庸。

胡惟庸倒并不惊慌,从容淡定站了出来,毕竟跟朱天子混了许久,他也知道朱元璋的脾气,知道自己不是那么好脱坑的,是以昨晚冥思苦想一夜,早已想出合适说辞。

“上位所提算学,确是极为精妙的学问,臣以为,将之推广确是好事。”

胡惟庸先是认可了朱元璋的说法,而后话锋一转:“然则,学有主次,国子学生员十年寒窗攻读圣学,尚不能理解其万一,如若再加上算学,岂不难以兼顾?”

算学会分了学子的心,影响他们学习孔孟之道,这句话,算是给那些清流文臣们一个交代。

而后,胡惟庸又道:“臣以为,上位若想推广算学,不妨徐徐图之——先从地方官学入手。待到时机成熟,再考虑入国子学。”

他又给朱元璋提了个折衷建议,改国子学为地方州府的官办学院,这样一来,推广进度大大变缓,暂时也影响不到科举了。

胡惟庸这一番话,可算是滴水不漏,他既肯定了朱元璋的想法,又照顾了文官们的态度。更妙的是,他选的折衷方案兼而顾之,让双方都说不出不字。

他这是给朱元璋、给文臣们各找了个台阶,让他们各退一步。

此话说完,朝臣表情不一,有点头,有蹙眉,但大家多少还能接受,并没有人跳出来反对。

而朱元璋,仍是面沉如水,看不出其内里态度。

在胡惟庸看来,自己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可称是完美无缺,他给朱元璋找了个极好的台阶,既能达成其想法,又能平息朝中怨言。

照他猜想,朱元璋该很满意,并依言采纳,但他还是太低估朱元璋的决心了。

没从胡惟庸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朱元璋又看向茹太素,这是反对派中的急先锋,驳倒了他,就能震住一众文臣。

“茹大人,你来说说吧!”

朱元璋一声令下,茹太素急不可耐地站了出来:“陛下,臣以为胡相所言极是,然其建言算学纳入州府官学,却是不妥,那算学不比经义诗赋,真要论,顶多与书画琴棋相当,算是偏门道艺。陛下若有心推广,在民间择一私塾教授便是,无需纳其入官学!”

茹太素的话,较之胡惟庸,更迈进了一大步。

胡惟庸好歹还让算学进地方官学,到茹太素那里,连官学都进不了,干脆发配到私塾里去了,这是他儒家官员的态度,朱元璋早有预料,倒也不急着反驳。

问完了茹太素,朱元璋又看向宋濂,询问其态度。

宋濂倒答得简单:“臣与茹大人意见相仿,望陛下三思!”

虽没有茹太素那么激进,口气也更慎重,但他的态度与茹太素没差。

随即朱元璋又将目光望向其他官员,择了几人出来回话,得出的答案,大差不差。

文臣们大多站在宋濂一边,少数人支持胡惟庸的折衷方案,而武将们大多站在胡惟庸那头,少数人支持儒派官员。

总之,问到的这近十名官员,竟无一人支持他朱元璋,这让朱元璋第一次感觉到了寒意,在推广算学这一事上,所有的官员不约而同的站在了一起,表面上,他们打着的是儒家大旗,但内心里也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此时的朱元璋面沉如水,可这冰冷面色里多了些许愠怒。

看到他这表情,不少官员都暗在猜测,陛下这怕是要发火,但出人意料,问完了话,朱元璋并未发火,也未作反驳,他竟将这话题暂时揭过,转而谈起了其他。

“此事……按下不表,咱倒另有件大事,要与诸位商议,咱准备给诸亲王加俸,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莫名提到亲王俸禄,这个弯转得着实有些大。

百官们正一头雾水,却见朱元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