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关中大饥!千里无收!“
杜煜颤抖着声音说道:
“陕西参政王大人,连发三道急报,请求朝廷赈灾!”
关中情况堪忧,朱樉也早就有心理准备。
不过饥荒能让杜煜一夜白头,显然不是小灾。
绝对是大范围的绝收,波及人数几十万起步。
搞不好,关中如今等待着自己的,将会是上百万饥肠辘辘的灾民。
“仔细说来,关中如今到底是如何了?”
“都有哪些地方绝收,哪些地方欠收,受灾人数几何?”
不同于身边那边听到消息后炸开的武将,朱樉还保持着冷静问道。
武将们炸毛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即将驻扎关中。
粮草大多都还要当地来供应,如今关中大饥荒,肯定无法供应充足的粮草。
那岂不是他们要饿着肚子打仗?
也就是朱樉的威望还算充足,否则当场就要跳起来。
杜煜也早有准备,流利说道:
“今岁四月后,关中雨量不多,麦苗生长时,农户大多只能挑水灌溉,可惜无济于事。”
“到了收成的时候,麦粒既小又瘪。”
“虽不是颗粒无收,但大多麦田每亩只收成三升麦子。”
“收割之时又多发大雨,麦粒大多被风雨吹打掉落田里。”
“至此,大饥乃成。”
每亩只收三升麦子,差不多只合十八市斤麦子。
这么点,甚至连播种的麦种都收不回来,更何况吃。
十八斤麦子,去壳之后,能有十斤就不错了。
一人一天最低也要吃掉五两。
算下来勉强维持活着,也就够吃一个月。
难怪朱樉在应天出发时没听说这件事,因为那时候刚刚麦收十天左右。
百姓们还能够活上一小段时间。
如今大部分人都将麦种都吃完了,就只能吃树皮、树叶充饥。
连树皮、树叶都找不到的,就只能成为灾民,四处流浪。
朱樉眉头紧皱,关中是自己的基本盘,如今大饥荒可是对自己的北伐计划大不利。
“陕西行中书省的官员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就这么看着灾民肆虐?”
“为何不开仓赈灾,以工代赈?!”
这些都是历朝历代以来,赈灾的惯用手段。
以工代赈的历史,甚至能够追溯到春秋时的管子学派。
《管子》: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
如果遇上大旱大水的灾年,百姓无法务农,则修建宫室台树,雇用那些养不起猪狗的穷人以做工为生。
因此朱樉已经开始怀疑陕西行中书省那帮人的处理政务能力。
心中已经杀意沸腾。
如此大灾,亡故者不知凡几,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从关中来的文书上说,颍川侯率秦陇步骑十万,南下进攻川蜀,关中之粮尽需供应大军,难以赈济灾民。”
杜煜不敢有任何的隐瞒,秦王明显已经怒发勃发,稍有不说不定就被斩了。
大军在外,军粮确实不能擅动,否则说不得还有哗变风险。
朱樉按耐住自己的杀心,耐着性子问道:
“如今我军囤积在开封、关中等地的粮食还有多少?”
为了供应数万人所需,在秦王大军开拔之前,就运输了数十万石粮食。
有好几批的千料大船上,装得满满的都是粮食。
一艘船就能够装载两千石粮食,最少运输了八十船次的粮食。
按理说,如今开封到西安这一路上,最少也有十六万石粮食。
足够三十万人吃上一个月。
杜煜说道:“西安屯粮尚有两万石,潼关处也有屯粮一万石,开封府尚有粮食十二万石。”
又怕秦王以为自己贪污,赶紧接着解释:“自开封府到西安府,运粮耗损尚需三成,运到潼关也有一成半损耗。”
从开封府到西安府,还有一千两百多里,杜煜竟然能够将损耗压低到三成,也算是能吏了。
朱樉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计较:
“两万石粮食,也能救不少人了,让你手下的干吏,和我的骑兵一起走。”
“前往关中,准备赈灾。”
“父皇那边,我自会写文书说明情况。”
灾情如火,一刻都耽误不得。
朱樉当即让骑兵们准备日夜兼程,前往西安府。
秦王卫队骑兵皆为原先天子亲军精锐,本来就一骑数马,一日能行二百里。
朱樉让他们日夜不停前往西安府,自然就不惜马力,昼夜行军下甚至能达三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