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这个思路去重构。
大家认为光是这个合成路径的设计思路,足以拿到诺贝尔化学奖。
但为什么没人能复刻常温超导材料?因为没人知道具体参数。
大家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去接近参数的准确值,不知道最关键的这部分。
有人想到吗?没有莱特,我们在这道门前停留了足足五年时间。
如果华国同样没有莱特,他们有再多科学家能打开这道门吗?
我想不行吧。
但我同意梅森教授的观点,我们在部分领域确实落后了,但是我们整体呈现的落后态势,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自身出了问题。
新能源是什么高深技术吗?华国的电池和汽车类光伏组件有不卖给我们吗?为什么福特、通用和特斯拉竞争不过比亚迪、华为?
我们的车机系统就是不如华国的车机,这好像也不是多高端的技术吧?
华国最新一代的钙钛矿电池有不对我们做技术授权吗?最新一代的钙钛矿薄膜有不卖给我们吗?
华国在技术输出上丝毫不吝啬,但我们在新能源和光伏领域就是无法和华国竞争。
华国车企跑到阿美利肯来建厂的效率甚至要比我们本土厂商更高,同样用本土工人,他们的效率比我们高,成本比我们低。
如果只是莱特的问题,那么华国现在有技术优势的只会是那么少数几个点,我们依然能够拥有大量的优势产业。
过去我们负责研发,技术授权,华国制造,现在轮到华国技术授权的时候,我们在制造端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我们在科技领域的溃败不是一个莱特造成的,是整体性问题。
去年哈佛的费正清华国研究中心和商学院联合做了一项调查,调查发现过去三年时间里,从华国招收工程师比例越高的企业,他们在成本控制和研发上的表现就越好。
这里的研发也不是多高深的技术研发,无非是生产的流程优化、引入新技术、新技术融入生产流程之类。
很明显,我们的工程师质量已经和华国拉开了差距。
再考虑到工程师的规模,我们的差距会更庞大。
这样的差距正在从工程师蔓延到科研人员,以至于形成今天的局面。”
考虑到驴党即将上台,米尔斯·海默关于哈佛的调查结果没有全说,他们还调查了,印度裔在工程师队伍中占比越高,效率就越低。
这一现象也就是有费正清华国研究中心参与才会调查,要单纯是哈佛商学院,肯定不敢背个种族歧视的名头。
“所以我们需要怎么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