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见反对者,交流、沟通一番,再酌情做出决定。
当然,也并非是所有的诏书,都需要走这‘三读’的流程——只有关乎宗庙、社稷的大事,如新法律的颁布、重大人事任命,以及侯爵、王爵的敕封等,才需要如此。
平日里针对个人的赏赐、惩治之类,自不在此列。
“今日才拿出了‘草拟’的方案,那距离三读,应该还有一段时日?”
刘荣这边刚想到这一点,御榻上的天子启便开口,印证了刘荣的猜测。
“汉十二年,太祖高皇帝与功侯百官斩白马而誓盟: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
“——不如约,天下可群起而共攻之。”
便见御榻之上,天子启悠然到处一语,面色也随之带上了一抹感慨。
“及至吕太后年间,朝纲颠覆,诸吕外戚子侄各位王、侯,太祖高皇帝白马誓盟时的誓言,被诸吕乱贼践踏的不成样子。”
“——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先帝也曾说过:太祖高皇帝白马誓盟,是为我汉家万世计,绝不可弃之、悖之。”
“故自先帝以降,我汉家,至今都不曾有过异姓而王者。”
“便是分封彻侯,也都是以分封诏书,于朝议之上三读三宣,得朝野共与,方得成行。”
这番话,天子启说的脸不红心不跳,好似半个假字儿都没有。
但刘荣终归是年轻了些,脸皮到底还没那么厚。
听皇帝老爹说‘自先帝以来,汉家始终在贯彻太祖皇帝白马誓盟’时,刘荣只颇有些害臊的低下了头,又轻咳两声,以掩饰心中的尴尬。
非刘氏,不得王——那确实。
除去太祖皇帝年间便得封,且具备‘吴王夫差血脉’这一特殊政治原因的吴氏长沙国之外,自先帝至今,汉家确实没有新封任何一家异姓诸王。
就连宗亲诸侯,都是严格按照朝议三读通过,天子、太后、丞相三方用印的完整流程进行。
但封侯嘛……
“合着章武侯、南皮侯,都是我汉家的功臣咯?”
如是腹诽一声,刘荣便抬手提笔,佯装做笔记的样子,实则,在暗下吐槽起老爹的厚脸皮。
——当朝窦太后的手足兄弟:南皮侯窦长君,章武侯窦广国,那是连先帝都亲口承认过的外戚恩封侯!
而太祖高皇帝白马誓盟,非有功不得侯中的‘功’,指的是实打实的军功!
自太祖立汉,一直到先帝入继大统,除去诸吕那些个不被承认合法性的王、侯,汉家只出过一例没有军功,却也得封为彻侯的个例。
——刘汉第一任少府,梧齐侯:阳城延。
作为前秦军匠,阳城延唯一的本领,就是督造匠事。
而让阳城延,在开国那个卧虎藏龙的时代,也能跻身于元勋功侯行列的,也同样是督造。
阳城延,是汉未央、长乐两宫的副总工程师!
总工程师是丞相萧何,也只是挂个名,出事儿了担个责、没出事儿分点功劳的性质。
你能说什么?
是,人家确实没有军功。
但人家把汉家的两座皇宫:长乐宫、未央宫给督造出来了;
象征性封个食邑五百户的小侯国,以酬其功,有问题?
——甚至就连阳城延这五百户食邑的梧侯国,在如今汉家都饱含争议;
争议点除了这个侯国,是孝惠皇帝驾崩之后,由吕太后设立,便是阳城延得封为侯的‘功’,并非是太祖高皇帝明确规定的军功。
只是到了先帝自代地入继大统之后,汉家的爵位……
“晁错的‘功劳’啊~”
“先是一手输粟捐爵——无论谁人,往边塞边军送批粮草,便可得进爵;”
“先帝、当今也都不含糊,三不五时找点由头,便‘加天下为人父者爵一级’。”
“贩夫走卒都能有个公乘、五大夫的爵位,秦的军功勋爵,到如今都快烂掉了……”
御榻一侧,刘荣腹诽起自先帝入继以来,汉家的爵位越来越不值钱,甚至就连彻侯之爵,都越来越容易获得;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启也表明了态度:丞相府拿出来的草案,真的只是‘草案’。
有意见没意见的,大家伙都说一说;
有意见,咱们就早点聊、早点改,别等回头诏书都用了印,才卡在三读的环节。
有了天子启这番表态,功侯百官也都当下了然:这事儿,天子启是真的要‘民煮’,而非披着‘民煮’皮的独断专权。
于是,在大家的默契下,丞相长吏也不再停顿,而是将后续内容直接全念了出来。
“太尉绛侯周亚夫,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过程中,先驻兵昌邑,与睢阳互为犄角,分担睢阳的防守压力;”
“随后又奇兵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