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袭先人爵位时自动降一等,因此到胡氏父亲胡国珍的时候,由于无才无功,除了伯爵的爵位外,就没有什么显赫的名声了。
当初的关中大国后秦以佛教为国教,现在的元魏也是佛寺香火旺盛,其中胡家深受影响,一向虔诚信佛。胡国珍的姐姐就出家做了尼姑而且理论水平还不低,因此经常有机会到宫中去谈经论道。
作为胡氏的父亲,胡国珍想光宗耀祖可苦于自己又没什么本事,于是他琢磨来琢磨去不由想到了一个主意:重点培养女儿,然后由身为尼姑且佛法理论不浅的大女儿充当皇宫“内线”,向皇帝“引荐”。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胡氏容貌气质俱佳,在胡国珍姐弟的熏陶下,多才多艺又懂了许多佛学大义。旁人一瞧,真有一丝知性女子的味道。
在这一情况下她那位做尼姑的姑姑每次进宫,一有机会就跟宫女太监们谈起侄女的好处,时日长了,宣武帝也知道有这么一位“好女孩”,心中不免痒痒,便将胡氏召进宫中,封为承华世妇。
长期以来,由于元魏祖制,在元魏后宫形成了一套思维定式,嫔妃们常常相互祈祷,只愿生公主,即便是生王子,也千万别是第一个,因为大家都不想因为生了个太子而丢了性命。
然而胡氏是有备而来的人,对这种思想嗤之以鼻,她说:“天子岂可独无儿子,怎可为了一己之生死而令皇家没了嫡传的血脉呢?”
说者有心,听者更有意。
可想而知宣武帝听说胡氏觉悟这么高自是越发宠幸她,不久胡氏就有了身孕,此时她更是每夜在佛前起誓:“但愿所怀是个男孩,生下来就是长子,即便因为当上太子而杀了我,也在所不辞!”
不得不说胡氏当真是得到了上苍的庇护,佛还真保佑了她一回,十月胎满其诞下一子名为元诩。
喜获肚子,宣武帝当然喜不自胜,他加封胡氏为充华嫔,亲自安排抚育人员,把小元诩精心保护起来,谁都无法接近他,连满心嫉妒的皇后高氏也找不到机会下手。
不过善妒的高皇后尽管杀不了襁褓中的元诩,却也有她的如意算盘,她心想反正有“子贵母死”的祖训,等元诩立为太子,胡氏就得赐死,到头来太子还是由她控制。
果然,元诩长到三岁即被立为太子。
可谁料想,无论皇后怎么劝说宣武帝除掉胡氏,宣武帝就是不听她的。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宣武帝快三十才有了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不但不能让他受一点伤害,也要让生他的胡氏好好地活下去,因此宣武帝在事实上废除了“子贵母死”的规矩。
值得一提的是废除这项看似野蛮的制度,本应值得赞扬。可是历史偏偏在这里又开了一个玩笑,侥幸存活的胡氏,最终做了元魏一朝最后一位皇太后。元魏虽说不上亡在她手里,她对于元魏的衰亡却也逃不脱干系。
直到宣武帝去世,高皇后仍在找机会暗杀胡氏,可惜的是在得到宣武帝临终授意的诸位亲王的关照之下未能得逞。
不久之后外戚高肇被诛,高皇后失势,整个情势顿时完全颠倒过来。
外戚高肇尽管恶贯满盈,其罪当诛,可取胜的高阳王元雍、领军将军于忠等人也并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归根结底这充其量也只是一场太子党与外戚党的权力斗争而已,本着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道理,作为高皇后对立面的胡氏自然而然被太子党极力拥护。
太子党首先让受排挤的任城王元澄,以及宣武帝的弟弟元怿、元怀三位分别担任司空、太尉和司徒,即三公。然后把昔日的高皇后今日的高太后迁到洛阳附近的瑶光寺去做尼姑不得随便入宫,并在几年后由胡氏派人秘密毒死改尊胡氏为皇太后。
权力稳固后,诸位亲王联合群臣奏请胡太后临朝,胡太后母仪天下,成为元魏继冯太后之后第二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
太子党自以为聪明,让没什么背景的女流来处理朝事,必不会像外戚那样难以驾驭,然而他们怎么会想到,眼前的这位弱女子,却有的是手段,而且还变本加厉地搞烂了元魏朝廷。
以至于弄到现如今需要以政变囚禁胡太后才能够将一众外戚压下的局面。
而第一个让众人认清胡太后面目的人就是于忠。
于忠是宣武帝身边的老臣,也是经过外戚高肇一连串恶搞还能活到孝明帝一朝的少数近臣,他仗着资格老、功劳高,一手抓政令发布,一手抓宫中侍卫,有意专断朝政,尚书左仆射郭祚和尚书裴植见此便劝高阳王元雍想办法把于忠派到外州为官。
谁料想跋扈的于忠知道了干脆假传圣旨,杀了郭裴二人免了元雍的官职。
这本是极为大逆不道的举动,众人皆以为于氏的好日子会就此到头,可不曾想到胡太后一临朝尽管马上解除了于忠侍中和领军的职位让他去冀州做刺史。可实际上打心底里胡太后还是认为于忠的功劳是主要的,夺权之后也